来源:【浙江融媒体】“两个通宵,希望能挽救两条生命。”简短的13个字,近日出现在海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蔡长寿的微信朋友圈里。简短文字的背后,却是通宵达旦复杂的抢救。通宵是神经外科医生常态“时间紧迫,需要马上手术!”9月2日晚上,60岁吴大伯因高血压脑出血被工友紧急送医。
神经外科常常被喻为“刀尖舞者”,危险性高、难度大,但必须用精湛的技术呈现令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近日,东方·胶州医院神经外科杨松教授团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刀尖舞蹈”——为1名椎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顺利实施了手术治疗。图片患者来院前曾辗转青岛多家三级医院,初步诊断为脑动脉瘤不排。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个特别狡猾的器官。明明病情已经严重到生死关头,它却不让我们感觉到任何异样;即使在从业十多年的医生的严密监控下,有时也会被它骗过去。等病人倒下的时候,已经彻底没救了。这个器官就是我们的大脑。
编者按:他们的微笑,是疾痛病魔的克星;他们的守护,是生命延续的护盾;他们的白衣,是健康常伴的符码,他们是医师,用生命守护生命,用素心擎起明灯。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 彰显医者仁心”。
新春佳节本是阖家团圆之时,永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与介入团队的医护人员却以无影灯为“守岁灯”,在除夕至大年初一的48小时内连续完成8台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及开颅夹闭手术,并成功实施2例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为10户家庭守护了生命希望。
原标题:神经外科医生郭永川手上有“硬功夫”长春日报记者 于慧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操控手术器械的力度或轻或重,动作或快或慢,都将影响一台手术的成功与否,这也要求外科医生必须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受访者供图颅骨打开后,这一幕暴露在他的手术视野之下:位于脑干的那颗血管瘤被涨得透亮。他能清楚地看见,血管壁薄如蝉翼,血液“咕咚咕咚”地流淌。此刻,如果他的手稍微抖一下,力度重一点,或是偏离毫厘的距离,都可能导致病人瞬间致命。
近年来,神经外科医生屡屡被影视剧青睐,成为主角,比如《心术》《你是我的城池营垒》等等。神经外科被认为是医学上地位最高的领域之一,医生需要具备极其丰富的知识基础,下刀只要有分毫之差,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而且允许上台做手术前至少需要经过六七年的训练,这也是所有医学专业中最长的。
2月29日10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室内,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晏怡正在为一位颅底凹陷的患者进行手术,手术需要对颅脑连接处进行复位,这是人的身体内最脆弱的部位之一,复位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垂直复位距离8.46 mm,复位角度10.40°,开始吧。
驻报全媒体记者 王捷 郭雪峰在脑部植入芯片调控抑郁症、强迫症,用脑机接口技术读取大脑电信号并精准操控瘫痪多年的肢体画画、弹琴……脑补一下这些画面,是不是感觉像在看科幻片。其实,这是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日常诊疗工作中比较常规的一些工作。
苗旺是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担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独立医疗组长,2022年年底,作为山大一院与长治市人民医院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派出的专家团队中的一员,入驻长治市人民医院工作,并担任神经外科执行主任。
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标志。全面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走好医学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医学院校、医院及全体医学人的使命担当。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也称脑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