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癌症治疗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我国,肺癌和黑色素瘤虽属于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但随着医学研究发现,两者的一个罕见共性悄然显现——BRAF V600基因突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刁明杰“建议先行辅助化疗,再进行手术……”近日,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一场关于一名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治疗策略的多学科(MDT)讨论正在进行。参与讨论的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患者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近日,一名58岁的女性患者不幸罹患全骶骨和左侧骨盆恶性骨肿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骨肿瘤科创新性地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联合骨科天玑手术机器人为其精准“拆瘤”,并恢复患者脊柱与骨盆的连接。手术团队介绍,经查阅国内外文献,目前尚未有同时进行双机器人手术的相关报道。
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血液肿瘤之一,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不过不少人却对它知之甚少,往往一旦确诊,已经到了中晚期。这种“最狡猾”的肿瘤有什么早期症状?生存率和治愈率又怎样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范磊主任告诉紫牛记者,淋巴瘤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临床症状也很多,很难让人警惕。
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有“健康第一杀手”之称的肺癌无疑是一种令人胆寒的恶性肿瘤,目前如何更好地防治肺癌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不过在前沿技术的加持下,临床医生应对肺癌的“武器库”正变得日益丰富,这也使得肺癌正在逐渐走向慢病之路。
日前,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余飞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Small》上发表了“阿尔法核素镭驱动肿瘤细胞焦亡激活强大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论文,从免疫学视角进一步探究阿尔法核素“镭”对人类健康的帮助,阐明了阿尔法核素“镭”驱动肿瘤细胞命运的潜在机制,研发以镭-223为代表的阿尔法核素药物产生更强大抗肿瘤免疫的新策略,提出了其精准治疗肿瘤的未来潜力。
来源:【大河健康报】记者 梁露露 通讯员 赵璇、李臻日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了河南省首例经肝动脉灌注基因修饰的免疫细胞介入手术。手术由该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生物免疫治疗病区赵璇副教授和介入科李臻教授合作完成。
多种实体肿瘤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例如,胶质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单靠外科切除往往无法治愈。患者的预后较差,肿瘤复发率较高,五年生存率仅为5%,目前可用的治疗方式极为有限。
结直肠恶性肿瘤术中精准近距离放疗第一完成人: 赵 任第二完成人:陈佳艺第三完成人:季晓频直肠癌术后再复发,不能化疗?2年前,张先生(化名)逐渐出现大便带血,合并大便习惯改变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里长了个肿瘤,考虑是直肠癌。
“谢谢王超主任和各位医护老师的全力救治……”近日,患儿寒寒(化名)一家来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儿童神经外科,向王超主任医师团队送来致谢锦旗。寒寒今年6岁,此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饮水进食呛咳,并伴随癫痫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