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禄老人查看宗祖墓前树立的华表石柱。)今年7月4日,遵义海龙屯申遗成功一周年座谈会上,有专家提出:明朝视遵义播州最后一代土司杨应龙为“造反者”,派兵剿灭,并满门抄斩,难道杨应龙真就没有后人了?贵州都市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5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如何将播州土司文化菜品重现?如何将这些菜品传承下来?”日前,海龙屯文化专家、遵义市烹饪饭店行业协会专家、播州杨氏家族代表等50余人,对杨氏土司菜宴文化进行了研讨,揭开了距今已700多年的播州土司菜的神秘面纱。
作者:保燕刚在云南、贵州历史上,一千多年前分别由两大家族进行土司式治理,即云南的爨氏和贵州的杨氏,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巧合和共同点。爨氏在云南的治理从公元333年(东晋咸和八年)开始,这一年爨家的从政干部爨琛被晋朝中央政府任命为交州(越南中北部——那时越南还属于中国)刺史。
专家考证,坪丰村唐家坝杨氏也为其嫡脉专家正在唐家坝丈量杨俸禄的墓碑高坪一山上杨氏墓葬的华表和诰封碑损坏严重自本报刊登《华表牵出杨应龙嫡脉》、《专家寻史料证杨应龙嫡脉身份》两篇文章后,杨应龙后代之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人对董公寺五星村杨致棋等系杨应龙嫡脉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杨应龙是一个较有心计的人,他将重点集中在军事设施的建设上,不仅强固巢穴建设,把海龙屯建设成坚如磐石的堡垒,在娄山关修工事,布重兵,以拒四川来敌;还在与水西接界上强化布防,防止水西趁机而入,抢占地盘,于是,在马场附近,在元代川盐入黔的要道上筑城驻军,并派其子杨朝栋领军踞守。
海龙屯飞龙关 杨家林 摄文︱王辉从唐朝开始,中原地区一个地方或许三五年便要换一任领导,“走马灯似”绝不夸张。但地处西南的播州却有所不同,唐宋元明,你方唱罢我登台,任他改朝换代频繁更替,杨氏家族就是屹立不倒,统治播州700多年。
提起中国古代最牛家族,有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比如说有化阴的杨氏,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传奇的大家族,不仅延续了上千年之久,历朝历代都还出过不少的大人物,比如说三国名士杨修啊,他爸爸杨彪是太尉,也同样很有名,四大美人之一的贵妃杨玉环,初唐四杰之一的大才子杨炯,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当然最出彩的还得是当了隋朝皇帝的老杨,一大家子,这里头,男的有才子,女的有美人,文的有诗人,武的有将军,还有走上了人生最巅峰的皇帝。
文章选自张祥光所著《读史集稿》,本书是以业已刊发的多单篇文章汇合编就的文集。就学科而言,以史学为主,兼及其它;就时间而论,以古代为主,兼及近现代;就空间来说,以贵州为主,兼及全国。时限长、区域广,涉及之人、事多。立论精当,史料翔实。
多处记载“掷地有声”8月1日,本报刊登了《华表墓葬群牵出杨应龙嫡脉》一文后,备受各界关注。位于董公寺镇五星村的十几座杨氏古墓,其中五座残存着刻有文字的华表,墓主们是否真是播州土司杨应龙嫡系孙,众说纷纭。
唐僖宗乾符三年,在太原南部的官道上,一支近千人的队伍正浩浩荡荡地向南进发。官兵的拦截无可厚非,因为就在前一年濮州盐贩王仙芝即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并席卷整个中原,因此如今任何成规模的队伍都有理由怀疑是响应起义的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