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逸仙路的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里,“30年300件展览”悄悄开幕,展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沪上百姓衣食住行中的中国设计品,它不仅仅是一次怀旧的展示,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工业设计档案研究的视觉呈现。一起来怀旧下过去的生活吧!
根据《上海轻工业志》记载,1955年,上海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同业公会集结人员,组成58人的手表试制小组,在技术、材料、工具皆匮乏的困境下,于9月26日成功组装出我国首支细马手表,标志着我国钟表制造业的崭新篇章。
上海牌手表,主要流行在上世纪80年代前,戴上一块上海牌手表,是身份的象征、是地位的象征,是具有工作岗位的象征,那时候的一块上海牌手表,需要125元钱,在哪个年代,不要小看125元,在如今这个125元,不够一个人的饭钱,不够两个人吃羊肉串的钱,可那个时代,工资一般就20——30元之间,买一块手表,需要半年的工资,还要说没有其他生活费用支出。
几个月前,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叫“陈建虎”的ID,发了很多老上海表的图片和资料,他还说正在筹建一处“上海手表收藏展示馆”,欢迎大家参观,于是赶紧加了关注。不久前到上海参加上海利东相机拍卖会,完毕后想去看看,于是私信询问,是否对外接待,什么时候方便?
2020年9月25日,是上海人心目中的“国民手表”——上海牌手表的65岁生日,两款高端上海牌手表——“穹镜”纪念腕表和“中心陀飞轮”纪念腕表同时发布,其中的“中心陀飞轮”纪念腕表,售价竟高达12.8万元,“穹镜”纪念腕表的售价则为5280元。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境稍殷实的人家结婚都要准备这“三大件”,顶配就是上海牌手表、永久或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俗称“三转一响”,而这“三大件”就是这“三转”,购买这“三转”光筹齐了钱还没用,还要凭票,而这票子只有单位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才能有,其难度可想而知。
第一批上海牌手表生产现场 施志勤 摄。1955年,上海牌手表试制成功后,领导派施志勤去拍新闻照片。试销单位上海第三百货商店像办喜事一样,当天的《新民晚报》“上午新闻”曾经报道:第三百货今晨顾客盈门争买首批上海牌手表。
1962年2月,上海手表厂设计出A623型机械日历手表。新中国第一块军表始于60年代,1965年上海手表厂在581型手表基础上借鉴瑞士劳力士日历表自主开发出日历/防震手表,型号为623,并生产了小批量A623手表。
为大家盘点一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带过的老表,当时有这样一块表,简直帅呆了。首先声明一点,本文主要用于怀旧,可不是广告,他们也没给我钱。上海牌手表这可是来自1958年的中国科技,在上世纪70年代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大家最近看《你好,李焕英!》了吧?和买电视一样,是要凭票购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