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第五十三批指导性案例,聚焦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其中一则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的侦查活动监督案引发关注。嫌疑人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遭遇殴打及饥饿、疲劳讯问,经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非法证据被排除,涉刑讯侦查人员亦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的侦查活动,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加强监督,发现非法取证线索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核实。6月13日,最高检发布第五十三批指导性案例,该批指导案例共5件,《刘甲、刘乙恶势力犯罪集团侦查活动监督案》入选。
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作为一种非羁押性刑事强制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简称“指居”)制度设立十数年以来因频繁被滥用引发各种批评,如今随着刑事诉讼法启动第4次修改,法学界围绕其存废之争讨论愈加热烈。
9月19日至20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讨会上,如何规范立案、撤案检察监督,成为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稳妥有序推进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论证工作,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对刑事诉讼法涉检议题的意见建议,9月19日至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在湖北联合主办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讨会。
《刑事诉讼法》修改已被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今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多次就刑事诉讼法新一轮修改调研听取意见,学界和业界也在就此接连发文发声表达呼吁。
一名恶势力集团犯罪嫌疑人供述前后矛盾,检察官询问缘由,他却说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曾遭受殴打及饥饿、疲劳讯问。犯罪嫌疑人供述是否可信?指居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6月13日,最高检发布第五十三批指导性案例,披露了“刘甲、刘乙恶势力犯罪集团侦查活动监督案”细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纳入全面依法治国总体布局,将刑事司法改革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作出顶层设计和一系列重大部署。2023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刑事诉讼法修改列入第一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