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包括宅基地确权工作的推进。宅基地确权是指将农村土地使用权转变为宅基地的产权归属并进行登记,以保障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权益。然而,尽管宅基地确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无法获得确权。
2013年,我国正式提出在农村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2019年又新增了“房地一体”的土地确权登记,时间过去了很多年,我国的土地确权工作也已经结束,不过近期还是一些村民反映,至今还没拿到确权证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宅基地是近年来农村非常受关注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农村的房屋、宅基地都需要进行确权,并领取证书。现在很多地区都遵循“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的原则,最初的时候,宅基地确权、自建房确权会发放两个证书,宅基地对应的是集体土地使用权证,而房屋对应的是房屋产权证。
自然资源部近日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地籍调查,抓紧完成已有成果清理整合和入库汇交,规范有序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做好登记成果日常更新和工作衔接。
早在2013年时,我国就开始了土地确权工作,到了2018年年底时这项工作基本结束,农民家里的承包地按照法规进行确权,领取了确权后的“大红本”,从而保证自己的承包权,避免了邻里之间因土地边界、权属问题闹出矛盾,同时也能保证农民领取农业补贴。
《北京市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指导意见》近日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据介绍,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本市已全面启动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计划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应登尽登”、颁证到户。广大农民将陆续拿到房地一体的不动产权证书。
在农村“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常会遇到农户宅基地面积超过规定标准情况,这个时候就比较考验政策水平了,不搞一刀切,要区分不同历史阶段适用不同法律政策予以处理,既要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又要充分保护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确保户有所居、安居乐业。
为了进一步规范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全面解决了宅基地的6大问题,比如大家都关心的一户一宅的问题,宅基地使用面积和登记面积不一致等诸多问题,接下来就一一为大家讲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