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 宋潇 李佳雨申遗成功时间:2018年8月工程档案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建成于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沟通湘水与漓水,让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得以连通,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清晨,灵渠水街,老街坊们坐在灵渠旁碧涵亭中畅叙着家长里短,小孩子绕膝奔走,爽朗的笑声传得极远,一幅“欢乐人家图”跃然眼前。两千多年前秦筑灵渠,让兴安“南连海域、北达中原”,湘江北去、漓水南流,长江与珠江水系在这里“牵手”。看城市变迁,谈身边变化。
一川碧水顺坝而下,在夏日骄阳映衬下,鳞光闪闪,灵动又深邃,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穿越千年的古老故事。2000多年前的人们不会想到,这条最初为了军事运输而修建的灵渠,不仅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开创了人类人工运河的先河,还激活了整个中华版图的水脉经络,进而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向海之路”。
灵渠,两千年来川流不息。流水觞觞,秦堤弯弯,树木葱葱。走近灵渠,一种古朴而纯净的美莫名地感染着每一个人。今年11月,灵渠典型经验做法被纳入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库第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千年灵渠再添一块“金字招牌”。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8月12日,中国日报国际版用整版篇幅向国际社会讲述灵渠,这条流淌千年运河的古韵今辉。报道用护渠陡军后人的故事开场,综合采访当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内河航道国际组织(IWI)主席鲁迪·范德温等国内外相关人士,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灵渠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央广网桂林6月5日消息(记者罗兰)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的灵渠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至今仍发挥着农田灌溉、排洪、生态补水等作用,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一起走进灵渠感受千年古运河的神韵与魅力。
游客在灵渠小天平体验亲水之旅。记者唐广生摄“从兴安县启航,沿着灵渠平静而澄澈的水面,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每一次划桨,每一次水波的轻漾,都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今年春节期间,从江西来广西旅游的游客黎媛,惊叹于桂林灵渠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中新社桂林10月28日电 题:千年古运河灵渠:流淌在“向海之路”上的中外交流纽带中新社记者 杨陈广西桂林市北部的兴安县是长江水系的湘江,以及珠江水系的漓江发源地。在这里,一条长约37千米的水渠静静流淌了22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