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青春》传播文化在德黑兰读《洛丽塔》我请读者想象我们正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男人为了占有,俘虏一名十二岁少女,间接导致她母亲夏洛蒂死亡,并将她当成禁脔长达两年。读者可能不解,为何是《洛丽塔》?为何要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我所缄默的事》作者:阿扎尔·纳菲西出版社:三辉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年8月1971年德黑兰大学,女学生在休息时看书。德黑兰大学在1934年建校时就招收女学生,这比大多数美国高校对女性开放的时间都要早。1979年前夕,伊朗某所学校外的女学生们。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以《在德黑兰读》引发全世界关注。《在德黑兰读》作者:阿扎尔·纳菲西出版社:三辉图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年8月现今世界十多亿穆斯林,其中一千多万生活在欧美。
“我没有借口,我无法解释”。这是钱钟书的”围城“里方鸿渐的话。方鸿渐没有办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爱才貌双全,父亲又阔的苏文纨,同样,当年一枚省重点高中的“学霸狗”,新托福又拿了高分的我,来伊朗念书的初因或许也已经没法解释,而且不重要了。
《想象共和国》 [美]阿扎尔·纳菲西 杨晓琼 中信出版集团曾经凭借《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的阿扎尔·纳菲西带来了她的新作《想象共和国》,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团和三辉图书出版。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作为英语文学的经典,《洛丽塔》从1958年出版以来,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对这部深有争议的作品,读者对其讨论热度依旧很高。在中国,纳博科夫的作品有大量的拥趸,其中不乏资深的作家。比如池莉曾说:“《洛丽塔》写不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意识,但是,它是一部好小说。
记者 师文静“从第一页开始,亨伯特就在接受审判;他犯下的罪行到今天也没有改变,改变的是陪审团。”日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有趣的书——《洛丽塔重生:再读二十世纪最骇丽小说的冒险》,该书讲述了奇书《洛丽塔》背后的29个故事。
“何为我犯下的恶行?/引诱者,罪犯——我让整个世界/渴慕我那可怜的小女孩,/就给我这样的称谓?”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他的俄文诗《何为恶行》里这样写道。在日内瓦湖畔的蒙特勒王宫饭店,纳博科夫和他的妻子薇拉一住就是十几年。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丁骏/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跟他的妻子薇拉住在瑞士蒙特勒市的蒙特勒皇宫饭店,蒙特勒位于日内瓦湖畔,是上个世纪俄国贵族最喜欢的度假胜地。他们住在几间相连的酒店房间里,这些房间感觉就像临时的流放地,一如他们美国的住宅和公寓。
1948年的夏天,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一次蝴蝶采集之旅中开始创作与角色洛丽塔同名的小说。洛丽塔第一次出现时,“娇弱的、蜜黄色的肩膀,同样柔软光滑、袒露着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她是叙述者口中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剧照。电影《一次别离》剧照。关于故事与《我在伊朗长大》的脉络高度相似两部电影,《伊朗式分居》(即《一次别离》Jodaeiye Nader az Simin, 2011)与《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 2007),无疑是此书的最佳对照、也是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