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如何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让由青春期引起的越轨行为止于青春期,需要教育者深入思考。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通讯员 周绮书俗话说:“春天孩儿面,说变就变”,指的是春季的天气变化多端,忽晴忽雨。然而,时晴时雨的天气,也容易影响睡眠和情绪。最近,家住武汉市洪山区的白领胡女士,常出现失眠、烦躁的情况,上班也提不起劲儿,工作效率极低。
以前她一直沉默寡言,这几天说起话来却变得滔滔不绝,情绪也异常亢奋,对待领导和同事的态度也变得非常随意,觉得他们都不如自己有本事.....周围的人都说,春天到了,芳芳这是惹了“花神”,情绪变得不太正常了。
呼噜噜,呼啦啦,春风已经吹尽了冬日积蓄的寒气 ,人们渐渐的减少了抗风御寒的厚厚的冬装,天上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从南方飞回来了,儿童们在和煦的春风里放起了风筝 ,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熙熙攘攘的街市里,飘到那绝胜烟柳的都城里。
“躁”这个字带个“足”字边,意思就是手脚乱动,手足无措,不得片刻宁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中医讲,四肢者,诸阳之奔也。就是说人的阳气奔涌,流向四肢,当躯干或者头颅的火太旺的时候,多余的能量就流向了四肢,导致人出现这种躁扰不停的现象。
3月21日是第24个世界睡眠日,主题为“健康睡眠 人人共享”。古诗云:“春眠不觉晓”,但对于有睡眠困扰的来说,这个季节却可能更容易诱发精神疾病。睡眠到底有多重要?南方+#健康深一度#栏目为你详细解析这一话题。睡眠剥夺是抑郁焦虑重要因素很多人有切身体会:身体不舒服,睡一觉就好了。
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孩子经历了疫情和假期,习惯了网课和居家生活,面对新学期重返校园,相比往年更容易出现一些担心、不安和焦虑的情绪,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帮孩子顺利度过“开学焦虑期”,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呢?
央广网北京4月11日消息(记者 智陈阳 实习记者 张瀚允)为何春季总感觉身体不适,情绪烦躁?疑难危重病学家及养生保健专家孟庆义在4月10日的《央广营养课》直播中表示,有些春季不适,包括部分春季高发疾病,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
家中萌娃是否有以下表现: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东张西望,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平时精力旺盛、动个不停,性情较暴躁、鲁莽冲动、爱发脾气,生活缺乏条理……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的魏佳医生提示:孩子像个“小马达”,可能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孩子们的生长发育也进入了“拔节期”。中医认为,“春气通于肝”,而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这意味着在春季,孩子们更容易出现脾胃系统疾病及心理问题,如积食、烦躁、过敏、抽动症、多动症等。春节过后,孩子们在起居饮食方面可能有所放纵,导致身体机能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