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花灯和滇剧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艺术。随着时代发展,它们也正在陷入逐渐边缘化的境地。为保障这些传统技艺得到传承,使其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我省积极探索花灯、滇剧发展新路径,但如果只有保护没有发展,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活态传承。
“点亮北方戏窝子——河北省戏曲全剧种会演”汇报演出昨晚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36个河北戏曲剧种绽放校园舞台“燕赵大地锣鼓响亮,跃过黄河响彻太行……”舞台背景屏幕上,阳光洒在正定古城的阳和楼上,只听得琴箫鼓韵,旷远通达。
彩调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又被称为“草根艺术、快乐剧种”,其蕴生于桂林山水间,或轻快、或婉转的旋律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彩调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历经400余年的浮沉变动。以永福彩调为代表的桂林地方戏曲剧种,如何在新时代探寻新的传承、发展路径?记者走进永福一探究竟。
“抢救梨园戏,不是必须,而是紧急。”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曾静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3年,曾静萍60岁,她在梨园戏舞台上表演已经超过四十年,凭借出演《董生与李氏》《御碑亭》,她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晶晶2023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十五,是常香玉大师的诞辰,今年是大师诞辰100周年。1923年~2023年,从大师出生至今的100年,恰好是中国老百姓精神生活变迁的100年,它的背后,是服务生活技术更新的100年,信息传播变迁的100年。
非遗名片河北地方戏:质朴生动的乡土声腔河北地方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除河北梆子、评剧外,燕赵大地还孕育了众多地方剧种,包括丝弦、老调、哈哈腔、蔚县秧歌、东路二人台、武安平调落子等。它们既各有特点,也有缘于一方水土的共同艺术特色,我们将它们概括为“河北地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