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李福莹初看《渔具列传》这本书的名字,先以为这是一本关于“钓鱼的书”,后来以为是一部“历史学术论文”,万万没想到这是一部小说。作者盛文强,1984年出生于青岛胶州湾一个海岛上,童年、少年都在海岛上度过,父亲是当地典型的渔民。
意思是说,但凡做生意都要讲究营销策略,产品再好卖不出去也一样落得个关门倒闭甚至债台高筑的下场。可即使这样,已经很少人去过问他们了,虽然他们还一直健在,但在钓鱼人心中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甚至很多年轻钓友压根不知道那些老品牌鱼竿的名字。
爱看钓鱼,但是很少亲自钓鱼,主要是因为自己笨。记得几年前去北京西山一亲戚家,带我去水库钓养殖的鱼,那么多鱼,愣是半天没钓到一条。鱼竿演化地很快,现在的钓鱼竿种类五花八门,有竹制的、合金的、碳纤维的,海竿、河竿……五花八门,不像以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人初步品尝到了改革开放十年结出的果实,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我们钓鱼人的队伍规模也在迅速壮大,并且迎来了第一次“钓具革命”,鱼竿从沉重粗糙的竹竿变成了玻璃钢纤维材质的竿子,我的第一支现代化鱼竿就是光威的,当时也只有光威。
从贵族独享青铜鱼钩到今天大众垂钓休闲,来这个展看中国古代鱼钩演变_大武汉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2日讯(记者万建辉)“近日有‘钓鱼佬’拿着‘路亚’鱼钩来馆里看古代鱼钩展,看后发出感叹:如今取了洋名字的许多钓钩,我们中国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有了!
从小到大,中国渔具产业已走过了黄金的十年。在数字化与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渔具企业正锚定更高质量的发展,迈向更高目标。很长一段时间,“地摊货”“贴牌生产”成了中国渔具产业的标签,规模小、创新能力低是制约中国渔具产业发展的困扰。
原标题:沧州肃宁:小鱼竿“钓”出大市场北京日报实习记者 田佳玮现在,休闲垂钓备受青睐。钓鱼爱好者会发现,很多鱼竿渔具都产自肃宁县。肃宁县位于河北省中部、沧州市最西端,从前种梨树、如今做电商,在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上,村民把旧时竹竿升级为高碳鱼竿,发展出了渔具产业。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过去农村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的老物件,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虽然时过境迁,这些在当时做出突出贡献的老物件,已退出历史舞台,好多都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但这些老物件,用过的人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难以割舍,每当看到,都会触达心灵。
沧州市肃宁县西乾泊村第一个电商达人陈雷:我把鱼竿卖到了海外编者按今天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燕赵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铺展……“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一杆一世界,一漂一浮生。没错,说的是钓鱼。这几年,钓鱼和露营、冲浪,被调侃为户外运动休闲“破产消费”三大宠儿。被生活囿于方寸之间,被工作束缚多事少眠。人们需要依山傍水,一根长杆把烦恼挥向水面,放下心中的负累,是短暂的逃离,也是独处的自愈。
2018 年展会展出面积近 11000 平米,有来自韩国本土企业、日本、美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 12 个国家的 236 家展商参展,近 630 展位.专业观众来自中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地 17 国家和地区,共计 40032 名专业观众到会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