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们是××银行的中介,现在我们这有月息××的低息贷款,额度是××,您现在需要吗?”10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7期风险提示,提醒有借款需求的广大消费者要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警惕非法中介或不法行为侵害权益。
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由此带来的麻烦甚至骚扰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的信息究竟是怎样泄露的,又是怎样到了不法分子手里的呢?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的一系列贷款中介黑色链条案比较完整地揭开了个人信息从被泄露到被利用的过程上海市有不少消费者近期经常能接到号称银行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
“金融消费需掂量,且听老牛唠一唠。”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券报联合制作出品消保宣传视频栏目“老牛话消保”。今天,上海银保监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牛学成在第四集《“不法贷款中介”找不得,代价远比你想的高!》中和消费者交流不法贷款中介的“操作”套路和风险,和消费者一起排雷!
“您好,我这里是**银行直贷中心……”“您好,我是**银行信贷顾问……”在这些无法辨别身份、频繁来电的贷款营销中,总能听到对方说“银行备用金”、“利率低至3.*%”或者“月息3厘/2厘”、“随借随还”等关键词。
“征信不好也可以办理贷款,我们公司会专门针对您的实际情况制定贷款方案。”面对贷款公司的话术,一些征信有瑕疵但有贷款需求的人便卸下了防备,却不知一步步迈入了圈套。近日,记者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获知了一起案例,揭露了贷款中介的“AB贷”套路。
“房子评估下调、原贷款到期或续贷要补本金客户,额度上限2000万,最高可做评估价1.5倍。”贷款中介饶明(化名)近期开始在各大社群转发文案,进入了年底冲业绩的节奏。年末,到了银行冲刺业绩的关键时点,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不少不法贷款中介趁机加大营销“造势”。
针对地产中介充当贷款中介赚取佣金的行为,多地监管近日发文禁止房贷返点,揭开了贷款中介黑幕一角。早在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曾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中介机构不得向金融机构收取或变相收取返佣等费用,金融机构也不得与未在房地产主管部门备案的中介机构合作提供金融服务。
年关将至,贷款黑中介开始倾巢而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揽客大战。与年初、年中的营销模式有所不同,在年底冲刺阶段,中介的业务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无论是企业主应对年底资金周转、结算货款,还是个人消费者想要偿还旧债,以贷养贷,或者是购房者想要通过贷款延期缓解压力,都成为中介的潜在客户。
本报福州讯“零门槛”“高额度、低利息贷款”“免费办理”等不良贷款中介花式营销行为层出不穷,存在虚假宣传、息费不透明、莫名收费或被贷款等问题,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侵犯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中国银保监会福建监管局近日发布了关于防范不良贷款中介3种新型套路的风险提示。
现在贷款中介真是无孔不入,只要银行贷款产品存在风控管理的漏洞,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攻破。为方便客户,目前很多银行都推出了无接触的线上贷款产品,由于这类贷款产品主要依托客户提供资料外加视频访谈以及电话回访,这为贷款中介骗取银行贷款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