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浅谈印度土地私有制下的粮食危机与社会现状。一、真有话语权2021年,印度大米出口量差不多占了全球交易量的一半,你没听错,出口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印度大米产出1.2亿吨,出口量约2200万吨,占据全世界大米出口量的40%,超泰国、越南、巴基斯坦、美国的总和。
因为大集体生产队的生产方式是不利于粮食丰产丰收的,也调动不起农民种地积极性的,如果不分田到户、农民还会像以前那样穷的,也许农民比以前还穷,因为人口增加了、土地没有增加,如果粮食产量不增加,农民不但还会像以前那样穷的、也许比以前还穷、有可能很多人都吃不饱饭,
在历史中,只有通过看不同时期百姓的生活样貌,才能更彻底地了解这个国家。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生活的幸福程度,可以直接反映这时的社会发展现状。毕竟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手无寸铁的群众不会说谎,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不会轻易被改变。在现代,中国推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推荐指数: ☆☆☆☆。这本书出版于2013年,距今十来年了,主要以印度和非洲的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作者对18个国家的穷人生活的调查数据显示,食品消费只占农村极度贫困人口总消费的36%~79%,占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的53%~74%。
获得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品——《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它是美国的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一起创作的经济学著作。可能是疫情结束后大环境经济的问题,也可能是中年危机,也可能竞争激烈,也可能是看到很多人在介绍这本书……于是拜读起这本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国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产能不断迈上新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之路。
答案都在《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中,该书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者阿比吉特·巴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用了15年的时间踏遍了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最贫穷的地方,从穷人的生活、教育、健康、医疗、就业、政府等方面进行仔细调研,完成了这本经济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