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月27日电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高耸入云的太空电梯……今年春节期间,中国原创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片中层出不穷的“硬科技”元素让观众大呼过瘾。从科幻回归科学,想象中的它们能实现吗?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行星发动机造得出来吗?
编者按:"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为此,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开设“Calling太空”科普专栏,为大家讲述有趣的故事,介绍一些与空间科学和航天相关的知识。电影《流浪地球2》是2023年的春节档影院的热门影片。
编者按:最近,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作为理论物理组的科学顾问,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文杰在对话中首次披露了一个细节,“现在很多网友都在讨论3000枚核弹是不是能炸毁月球,答案是确实不能。”
在实际的旅行者1号计划里边,分析NASA的数据可以得到α=113.66°,β=40.89°,木星速度大小为|vp| ≈ 13 km/s,旅行者1号的入射速度大小为|v1| ≈ 13.2 km/s,相对速度大小近似为|v1'| ≈ 11 km/s,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使用今天的知识来推测旅行者1号离开木星时候的速度。
1,木星距离目前的地球,以光速算,只需35分钟,而流浪地球的旅途,得几年光速。也就是说,木星危机只是地球流浪之旅中的起步价。而航空站,则是可以自我调整的活动飞行器,即使地球爆炸,航空站也可以安全的飞行到目的地,牺牲人类的希望——航空站,挽救一个生死犹未可知的地球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