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本科看学校,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但是看到是到底注重的是哪些方面呢?因此建议大家在考虑老师的时候认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況去挑选哦,我认为 40 岁对于导师来说是一个分水 岭,原因其实跟他们的职位有很大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博士生在校教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学校和学院根据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博士生根据培养方案,确定选修的课程、完成要达到的学分、发表相应的文章、通过论文的答辩等。
2015年转博后,我成为了华南理工某考博群的一个小群主。群里时常有同学打听博导的真实情况,所谓真实情况通常是问下某博导人品如何,手下博士生好不好毕业等等。当然,几乎没人打听院校的科研后氛围如何,学校提供的学生服务如何,毕竟读博的目的就是拿学位,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嘛。
突然感觉选博导比选对象更难!这两天突然感觉选导师比选对象还重要,对象选错了还可以随时换,导师选错了可很难换,导师没选好导致读博毕不了业的大有人在,甚至造成终身阴影!选导师前一定要先擦亮眼睛,有些导师就算求着你也不能考他!因此这里一定要请大家听完。
徐刚近日,“27岁清华博士任上海交大博导”话题登上热搜。这名年轻的学者叫张林峰,1997年出生于山东潍坊。今年6月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后,他选择到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任教,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7月间消息透露,冯磊撰写的论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