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这是人们对北大仓的美誉,它在70多年前还叫北大荒。上个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带领10万转业军人走进北大荒,再到后来,由大学生、支边青年、农民、地方干部,组成90万的垦荒大军,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小时候,我们在课本上一定学过北大荒的故事,那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段传奇,北大荒以前是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这里水草密布、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黑土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生产力不发达,所以北大荒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作者:韩红运来源:中国农垦杂志北大荒是中国农垦的一座丰碑。2018年3月,当哈尔滨市红旗大街175号那块大理石墙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几个大字换成“北大荒集团”的时候,不少人眼里含着泪水。这里有不舍的泪水,也有不甘的泪水,更有壮行的泪水。
北大荒,原来是指东北的原始荒原,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开篇便将华夏地区的“东北海之外”的广大地域冠以“大荒”之称,后来随着东北地区的不断开发,北大荒的地理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在主要是指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该书由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滕贞甫创作,通过对东北建设的回望,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大荒”如何变成“北大仓”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展现出一代建设者深沉的家国情怀、坚韧的理想信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农业属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新中国党和历届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最近去了趟黑龙江的北大荒,看到了稻谷的丰收景象。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蓝天下黄橙橙的稻子,一眼望不到边。
“北大荒”五零、六零后的老人并不陌生,在建国后的50年代,中国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开垦,实行国营农场,北大荒依然变成了北大仓。从地理角度讲,北大荒是指的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