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皖苏交界处、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境内,一段长约28公里的河道穿过广袤的田野、繁华的城市,流淌古今,千年不息。这条河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异常珍贵。河边的石碑上赫然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渠古道泗县段”。
中新网合肥7月12日电 (储玮玮 刘鸿鹤 张家辰)夏日午后,在安徽省宿州市的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已经退休的张永平骑着车,沿着这条古老水道来回“巡视”,守护古运河,成了他大半生的事业。“这段运河最宝贵之处就是我们将其保存了下来,没有像其他河段那样消失。”张永平指着运河,“而且有5.
6月17日,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现场,工人们挥汗如雨,施工紧张有序进行。未来,待工程全部完工,昔日大运河桥上“人流如织”、桥下“舳舻相继”的盛景,将于此“复活”。公元605年,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的隋唐大运河。
一千多年前,隋唐大运河修建时,通济渠是最早开挖的河道。如今,通济渠的大部分河道都已湮没于沧海桑田,唯有安徽宿州境内还有一段活水。十年前,“活着”的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年后,大运河依然以各种形式承载着千年的历史。
初冬时节,在泗县曹苗社区十里长庄,游客们三三两两行走在古运河北岸的步道上,欣赏大运河沿岸风光,呈现出一幅和谐静谧的美好画面。时光回转至一千多年前,隋炀帝杨广“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全长650公里的通济渠与邗沟一起,成为了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南北交通动脉。
大皖新闻讯悠悠汴水,流淌千年。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安徽省境内的遗址长约180公里,自河南永城进入安徽省境内,流经淮北、宿州两市。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安徽段的柳孜运河遗址和通济渠泗县段位列其中。
有人说,“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仰与尊重,而“人定胜天”则是中华文明能绵延5000年的底气。5000年来,我们确实创造了太多“人工奇迹”,比如2014年6月22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
陶伟地处皖苏交界的泗县境内,有一条28.1公里长的“活运河”,历经千年水流不息,其中的5.8公里河段因完整保存其原始风貌,成为大运河通济渠段7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之一。通济渠,这个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于公元605年由隋炀帝下令凿通,全长650公里,起于洛阳,归入淮水。
央广网合肥6月30日消息(记者徐秋韵)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安徽淮北、宿州两市,全长约180公里,包括河道遗址段和有水河段。其中,位于淮北濉溪县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和位于宿州泗县的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两区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央广网合肥6月27日消息(记者徐秋韵)今年6月,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至今依然使用的人工水道,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标志之一。
来源:安徽经济网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2700公里,隋唐大运河自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疏浚,金元时期湮废,通漕约500年......在古代,大运河是南北物流的高速通道;现如今,大运河正焕发着文旅新活力。
来源:安徽商报赓续文脉,“流动文化”多维传承。近日,由安徽省网信办、安徽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宿州和淮北,众人踏上大运河寻迹之旅。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大运河那份厚重的历史气息。
初冬,暖阳,隋唐大运河泗县段水面雾气腾腾,一岸杨柳依依,游人闲庭信步;一岸麦地青绿,一望无垠。大运河安徽段“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河段。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流经安徽境内180余公里,目前仅宿州市泗县尚存运河故道有水段28公里,其中5.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官舻客艑满淮汴,车驰马骤无闲时。”漫步运河畔,张永平向《民生周刊》记者讲起了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段隋唐大运河兴盛时的场景。张永平退休前曾任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镇党委书记、县文化局副局长。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2014年,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于安徽宿州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现有运河故道28公里,其中5.8公里河道仍保留较为原始的历史风貌。
来源:安徽新闻网走进宿州市博物馆,展厅内一条“人”字形河流的展板引人注目,河流以洛阳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2700公里,这便是自隋大业元年(605年)开凿疏浚,金元时期湮废,通漕约500年的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