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获悉,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某健康管理公司前员工李某非法获取4.6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并在网上出售1万余条,非法获利人民币1.
近一年的时间里,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很多“精准获客”的商业广告。这些商家声称他们研发了一款全新的大数据获客软件,可以为商家精准获取目标人群的消费习惯、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方便商家拨打电话推广自己的业务和产品。
近日,北京石景山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7月2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被告人李某将其非法获取的1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通过网络出售给他人,非法获利人民币1.3万元,被判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并处罚金2万元,没收违法所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由此带来的麻烦甚至骚扰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但是我们的信息究竟是怎样泄露的,又是怎样到了不法分子手里的呢?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查处的一系列贷款中介黑色链条案,比较完整地揭开了个人信息从被泄露到被利用的过程。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21日讯 近日,菏泽警方打掉一个窃取20多万条公民个人信息,涉案资金达1000多万元的犯罪团伙,抓获25名犯罪嫌疑人。警方介绍,嫌疑人主要在农村集市和人员密集的商超门口实施犯罪行为。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子璇)淮安一快递公司快递员拍摄快递单号上的信息,以每张照片0.6元—0.8元的价格卖给他人,以此获利。近日,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法院判决了该案例。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日前,淮安一快递员姜某发现有人收购快递面单照片,于是想借此获利。
近年来,静安区检察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综合采用“刑事+公益诉讼”办案模式,在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让被告人既承担刑事责任又承担民事责任,增加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成本,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社会危
手机应用想要上传至应用市场供消费者下载,就需要注册相应的“开发者”账号,注册时需要核验公民个人信息,且有一定流程周期。某些不法分子瞄准其中的“商机”,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用于注册“开发者”账号,并出售牟利,这些来源不明的账号所开发的软件进入市场后,可能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从日常购物到社交娱乐,从出行导航到工作办公,每一次线上操作都可能留下个人信息的痕迹。然而,你是否意识到,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个人信息保护那些事儿。
用户每订一次外卖,就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信息上传一次。但这些隐私信息是否足够安全?有一些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泄露信息中,包括电话姓名、订餐地址在内,精确到你吃的什么、在哪儿吃的。这样下去你还敢不敢订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