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形成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市及苏浙皖的南京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南通市、盐城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合肥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杭州市、宁波市、台州市、金华市、舟山市、绍兴市、湖州市、嘉兴市等25个地级市,最西到安徽的安庆市,最北到江苏的盐城市,最南到浙江的台州市,东到黄海和东海,总面积21.02万平方千米,2021年末常住人口约1.66亿。
“三角洲”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位于河流的河口位置,如果是外流河,那么三角洲多位于河流的入海口位置,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流水沉积地貌。自然界中的河流大多携带有一定的泥沙,而在河流的入海口河段,通常由于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逐渐形成三角形的沙洲,就称为三角洲。
2021年9月7日,《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题为《战略流域和三角洲规划增加了湄公河三角洲在未来不确定性下的弹性》的文章,来自美国、意大利和瑞士的科学家提供了流域和三角洲规模的综合评估,以确定提高湄公河三角洲气候恢复力规划的关键杠杆。
提起三角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如:三角洲是连接河流与海洋(湖泊)的纽带,在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和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其学术意义。三角洲是陆地增长点,号称“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是其国家和民族方面的意义。三角洲是大城市聚集地,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
在这些人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开始使用Delta一词概括中国各地江河口的地貌,进而形成了诸如Canton Delta、Delta of Yangtze River、Delta of Pearl River等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