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天南海北的人们都在高高兴兴地迎新春。民间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谓之“小年”,源于人们十分在意“过年”的心态。那么,何为“年”?
在我们老家,清明节上坟扫墓就像是规定了似的一样,都是选择在正清明节那天,然而村里有一户人家却提前很久就祭扫过了,当时我就在想,这一家人长年在家又不出远门,根本不存在说清明没时间扫墓的说法,为什么赶那么早呢?
来源:【四川融媒体省平台】中国传统节日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土地公的生日,起源于我国农耕文明初步形成的上古时代,社是“祭土地”的意思。阴历二月二,龙抬头,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人们多在这一天理发沐浴,祭祀祈祷,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冀吉祥如意,好运不断。
年是什么?我们先看它的甲骨文:我把前面两个字形放大:再看看百度怎么解释: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年”字,甲骨文的“年”上禾下人,本意指谷物成熟。(于省吾所著《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这样的解释太肤浅。
农历二月二日,称为春社、新社、二月社、龙抬头、青龙节、春龙节等,也称为中和节。它源于古老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古代祭祀生长万物的社神(土地神),要栽种社木,立土坛,称为社坛。与稷神合祭,即北京的社稷坛。又演变为鲁迅先生笔下提及的土谷祠。 二月社日,为祭社之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