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2014年,美国外科医生、医学作家阿图葛文徳的畅销书《最好的告别》被译介到国内,据称,仅纸质本发行量就已超过六十万册。这本书提醒了不少人对“过度医疗”的警惕,和对老人、绝症患者及临终者自主、尊严与生存质量的关注。
——作为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批评教育”之我见去年盛夏的一个上午,我和夫君正驱车在法国北部乡间悠游,接到在跨国公司任部门老总的朋友S微信。她的两位年轻女同事为争取客户产生冲突,进而演变成对骂和互殴。按照劳动人事纪律,管理层决定把两人一起开除。
2022年05月18日晚上8点,俞敏洪老师对话湛庐创始人、《把思考作为习惯》作者韩焱,他们畅聊把思考作为习惯对于人生的意义,畅聊学习、阅读和教育对于个体的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持续努力、不断学习,应对未来的挑战,为读者带来一场思想盛宴,启发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19、最好的医疗模式: 公立医院改革的美国版解决方案,原著菲利普·郎曼;主译李玲, 徐进.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这本书中对美国的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发展与改革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从效果和成本双重考虑这是美国最好的医疗模式,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国内比较热的DRGs刚开始也是给美
在病房中用尽全力抗拒死亡,戴着呼吸机,身上插满管子,连着仪器。在停止呼吸的临界点,接受高压之下的心肺复苏术,或许又痛苦地活了几个小时、几天,直至终点……如果经历过亲人病故,我们可能都目睹过这一切,然后在心里默默问自己——换做是我,我愿意这样“活着”吗?
正如翻译过《最好的告别》《好好告别》等书籍的译者彭小华说,所有关于临终的讨论,目的只有一个,“提醒我们每个人,可以真正自主把握的生命,其实是很有限的。在这个有限时间里,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珍惜健康,好好爱,善待他人。”
2016-05-03 华文好书5月5日(周四)晚上8点,腾讯文化将组织一场在线访谈与互动,主题为“如何体面地养老?”,受邀嘉宾是《最好的告别》译者彭小华。该书对衰老与临终医疗的观察与研究富有洞见,我们特邀彭小华来分享一下对于此话题的看法,期待您一起来参与。
2018年秋天,母亲张秀莲还在世。彭小华和父母合影 (受访者提供)编者按:昨日,琼瑶女士离世,她在遗书中写道:“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她的离世,引发了该如何面对死亡的讨论。
我们在亲人的生命走到终点时,常常会陷入一个两难问题:生命的尽头,是治还是不治?这本《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是美国资深外科医生,也是克林顿、奥巴马两届民主党政府的医改顾问。他提出了“善终护理"的概念,意为“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北京|传统时代的中国社会与经济——伊懋可《中国的历史之路》研读会时间:4月7日(周五)14:00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主讲人:张天虹(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伊懋可在《中国的历史之路》(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