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解释这个问题,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了两个原因:1.他认为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读《三国志》对亮的描述每自比管仲乐毅就说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
“三顾茅庐”一直被人们当做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但是,自从易中天教授“新品”三国后,关于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产生了新的争论。就易中天教授提出的疑问(“歧路彷徨的刘备与诸葛亮相遇,从此峰回路转,事业蒸蒸日上。但问题是,他们两个究竟谁先找谁。是刘备礼贤下士,还是诸葛亮投怀送抱?
上回说到,我们的刘皇叔得孔明才开始好起来,“如鱼之有水也”。刘备不仅给诸葛亮发展才能的空间,还终生奉其为师。这才有了千古佳话,大概在那时堪称是前无古人了,当然后有来者,未来的明朝朱元璋与刘伯温也差不多。
被誉为千古良相的诸葛亮,是名过其实,还是当之无愧?他一生太艰难了,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数不尽的谋士名将都被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其实最让人念念不忘的非诸葛亮莫属。那么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洋洋洒洒的几句道尽了孔明先生的一生……他是汉室名相,蜀中谋士,更是在危难之际承起托孤重任,集正能量于一身的当世豪杰。
开场白 大江东去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三国,究竟应该是怎样的面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