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章 文 李 韵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展,一幅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建设成就的宏伟画卷在公众面前徐徐展开——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
大漠戈壁,茫茫黄沙,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宛如盛开的花朵,牵着返回舱缓慢降落,稳稳落在预定区域。4月16日,“太空出差”6个月之久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回到了地球家园,空间站阶段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宽阔的展厅里,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可步入舱内参观的天和核心舱1:1模型,空间站组合体1:4模型,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等模型,还可以看到航天服、火箭发动机等实物,新一代载人飞船及月面着陆器等未来载人登月主要飞行产品模型更是首次展出。
资料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面向社会公众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
2023年10月26日17时46分,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19时34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浩瀚宇宙再现中国人太空“会师”的经典场面。
在“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上,两套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成为游客们争相合影的“打卡热门”。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进行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套舱外航天服“飞天”亮相太空。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 2月24日,“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展厅里的一件件展品,都是中国载人航天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印迹。在成就展上,这些展品不断被观众用相机记录下来,合影留念、上传分享。许多观众不仅看“热闹”,还要看看里面的门道。
1992-202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了三十年。三十而立,立下自力更生的铮铮誓言、立下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三十年前,中国人没有一枚可以载人的火箭;三十年后,中国人在太空有了自己的空间站。载人航天三十年,中国航天人用三型火箭铺就了飞天路,我们有太多的理由为之赞叹。
1992年9月21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上马,发射场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22年,中国航天事业继续书写辉煌,从航天第一人“万户”开始,到“嫦娥奔月”,不管是“载人航天”还是“探月”“探火”,都不断创造属于我们的高光时刻。
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57岁的费俊龙不懈训练17年再征苍穹,56岁的邓清明执着坚守25年终圆飞天梦,46岁的张陆艰辛训练12年首次飞天。追梦者终圆梦!这是中国航天人的品格,更代表着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笃定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