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草龙是松江区叶榭镇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条草龙采用竹编工艺进行手工编织,取材于当地的稻田和竹林,通常以毛竹来制作龙身的骨架,以糯稻草来编织覆盖龙身,以树杈制成龙角。经过断料、劈竹、劈篾、打环、编草、连接、制龙尾、制龙头和装舞杆等工序,一条草龙就初步完成。
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实习生 王易昌2月12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元宵舞龙活动。在大多数都是布龙的今天,广东省惠州市的埔仔村仍保留着舞草龙的习俗。埔仔村的草龙长约30米,重达百斤,用香烛插满整条龙,夜晚舞动起来烟火缭绕。
皖南徽州地区保留了大量历史悠久的传统古村落,也是一座民俗文化的宝藏。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徽州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龙年伊始,让我们一同来找寻徽州文化中龙的踪迹。1.板凳龙徽州地处江南低山丘陵地带,山多地少,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用约8万根稻草,制作一条长28米的草龙,祈愿龙年风调雨顺 全媒体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袁晓晖 曾振科 龙年正月,循着青石板路走进新化县城向东街,大红灯笼高高挂,“咚咚啷锵、咚咚啷锵……”一阵锣鼓声响彻街头巷尾。
龙年春节临近,桓台县起凤镇马踏湖畔的草编非遗传承人韩光英,充分挖掘湖区传统手艺,开发出地域特色浓郁的“草编龙”,受到市场欢迎。芦苇、蒲草、柳条,这些材料在韩光英手中经过折、压、卷、绕,变成了一条条活灵活现的“草编龙”。
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黄志明为小朋友介绍调顺网龙。通讯员邱苑丹 供图“有600多年悠久历史的‘调顺网龙’,在其发展道路上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2005年重获新生后,更是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多次参加各类比赛、展演并屡屡获奖。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草龙制作代表传承人王禹告诉记者,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草龙、草狮的制作不仅展示了侗族人的美术工艺、丰富了民俗文化,还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在草龙、草狮舞遍乡邻间,大家的往来友谊也被带动起来。
编者按:龙腾春意,“年味”非遗。龙年到,全国各地以“龙”为主题的非遗项目喜气迎人,中华“龙文化”与非遗传承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央广网特别推出“龙耀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年”系列报道,以非遗视角解读中国年味,与您一起领略非遗里“龙”的奇妙多姿。
农历新年将至,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侗族群众抓紧时间赶制草龙,这项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今天也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广南村,村民们早已各就各位娴熟地制作着草龙,一扎扎糯禾秆在大家的双手穿梭缠绕下,逐渐变成一片片龙鳞。
1月21日,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连山镇上莲塘村,陈氏扎龙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川平地瑶扎龙技艺》的市级传承人陈初敏为春节制作的草龙。近年来,随着当地文旅的发展,陈初敏创新制作的草龙受到游客欢迎,进入多个景区售卖,2024年卖出数千只。
1月13日,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侗族村民在装饰“龙头”。 潘志祥 摄1月13日,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侗族村民在编织“龙鳞”。 潘志祥 摄1月13日,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侗族村民正在编织“龙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代表性传承人正在精心赶制草龙。李学华摄人民网湖口2月8日电 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代表性传承人喻芳泽正在精心赶制草龙。龙年新春将至,“生肖经济”格外红火,各式各样的“龙元素”产品在消费市场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