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For example, people may plant grains in X because it is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method there. Bu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it may be more effective to plant barley in Y, which waste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agricultural output.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记者赵旭、马欣然)首届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2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60余国的30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等到场,探讨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粮食安全等热点议题,为推动农食系统转型谋求更多创新技术及解决方案。“科技是粮食增产、保障食物供给最重要的基础。
十年前的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十年间,中国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发展日新月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记者与部分国际组织、外国友人代表深入交流,共观改革成效、总结发展经验、展望未来合作。
日前,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平谷开幕。大会上,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肯尼思·奎因说,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左右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农业的发展,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更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基础。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赵旭、马欣然)“这个秋天的水稻平均亩产在520公斤左右,接近常年。今年从春种、夏管到秋收,我们都严格执行品种目录化管理,加强科技应用。”北京市双河农场首双农业公司种植管理人员李正海说。目前,这家公司已完成水稻、大豆收获,正开展玉米收割工作。
据新华社12月25日题为《藏粮于技端牢“中国饭碗”》报道,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领域加速应用,持续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为稳住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动力,助力端牢“中国饭碗”。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
从先秦时代的“藜藿之羹”到明清时期的“薯芋救荒”,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均209公斤粮食到如今的全面小康,中国百姓的餐桌经历了从匮乏到丰盛的惊天逆转。公元前206年,秦朝覆灭前夜,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