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九州大学等日前联合发布新闻公报说,通过分析“隼鸟2号”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带回地球的样本,他们发现其中含有约2万种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的有机物分子,其中一些是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氨基酸分子。
记者8月2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甄军锋、秦礼萍团队,提出了一条星际大分子自下而上的生长过程中复杂有机物的形成路径,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们在星际介质中的化学演化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数据支持。
科学家在“龙宫”样本中发现的有机分子类型。图片来源:NASA/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JAXA)科技日报讯 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内的国际团队,首次对日本“隼鸟2”号飞船采集到的小行星“龙宫”表面的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拥有丰富的有机分子。
近期,备受瞩目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明确部署实施地外生命探寻等项目,这一举措迅速在科学界和公众中引发广泛关注。此举不仅为我国的空间科学、天文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引领我们深入探索地外生命的奥秘。
美国夏威夷大学科学家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没有生命存在的情况下,含硫有机分子烷基磺酸能在太空中自然形成,并由彗星和小行星携带到地球。这表明地球上最初生命形式的关键元素硫可能来自太空。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
美国时间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了火星新发现——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发现了有机分子。据路透社报道,好奇号在盖尔撞击坑钻入一块大约35亿年前的细粒沉积岩仅5厘米时,发现了3种不同类型的有机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