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国家疾控局表示,目前,我国艾滋病输血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从流行特点看,报告存活病例数仍在逐年增加,新报告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近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对抗艾滋病病毒(HIV)的新进展。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了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结构,移除了其致病部分,创造出一种名为“治疗干扰粒子(TIP)”的工程化病毒变体。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 记者今天从国家疾控局了解到,我国输血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传播有效控制,诊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性传播危险行为有所减少,防治重点地区成效显著,我国艾滋病整体疫情仍处于低流行水平。
自1981年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艾滋病,40多年来,“终结”艾滋病一直是人类的共同理想。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11月26日发布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新增约13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最少的一年。
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第2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日前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德国沙里泰大学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大会上报告说,一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德国男子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在不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提下,已有近6年体内未测出病毒,被确认为治愈。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当地时间7月22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约有399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接近四分之一未能获得治疗而挽救生命,导致每1分钟就有1人因艾滋病相关原因死亡。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于11月26日发布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新增约13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全球现有约399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尚有930万人无法得到医治。
艾滋病曾让医学界束手无策,而近年来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等的普及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全世界看到了实现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目标的希望。然而,艾滋病治疗可及性等方面的不平等、资金缺口等问题仍然对全球抗艾构成挑战。
据法新社11月26日报道,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全球感染和死亡人数都在下降,但预防和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斗争远未结束。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年度报告,全球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新增感染人数在2023年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在100万至170万人之间。
中新网上海1月20日电(陈静 孙国根)记者20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团队开展的一项针对艾滋病的最新研究表明,晚治疗的病人罹患癌症的风险更高,而早期治疗可降低患癌风险;早治疗能帮助减慢病毒整合细胞克隆扩增的速度,减少稳定和持久性储存库的形成,延缓或减少对免疫系统的破坏。
年前,一则有关艾滋病防治药物的重大进展激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24年7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在非洲少女和年轻女性中开展的大型艾滋病预防研究,一种每6个月注射1次的药物将HIV发病率降至零,实现了惊人的100%保护效果。
中新网深圳1月12日电 (索有为 马祯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2日发布信息称,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三院艾滋病研究团队,日前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影响因子4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欧洲新闻网23日报道,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2日发布了题为《当务之急:抗艾十字路口》的最新报告。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990万人携带HIV病毒,其中将近1/4,即930万人无法获得必要的救治。时至今日,全球每分钟就会有一人死于艾滋病。
综合多家外媒2月21日报道,研究人员宣布,一名来自德国的53岁男子在接受干细胞移植后,其体内的HIV已被清除。据悉,他是第5个接受该手术后被治愈的患者。这则消息来自周一发表在《自然医学》上的研究结果。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称艾滋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