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清朝中后期,就已经有一群广东人在印尼建立了一个共和制国家,史称“兰芳共和国”。清朝中后期,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土地却越来越稀缺,许多广东人和福建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东南亚、北美、澳洲等地谋生,俗称“卖猪仔”。
读懂广州第八十四期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梅江畔的松口古镇 。(@视觉中国)千年古镇松口镇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东北部,总面积三百多平方千米。松源河自北而来,梅江水自西横穿,两河于松口镇汇聚后东流,合汀江再入韩江,川流不息奔赴南海。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航运条件使得松口镇一度成为粤东商贸重镇,也成为明末之后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宋志锋 摄火船码头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松口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被称为“小香港”。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我们来这里看看祖先走过的地方。
从唐末到元初,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许许多多“中原”汉人或直接或间接南迁到闽粤赣边山区开疆拓土、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融合当地原住民和少数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一支汉族民系——客家,并形成了独特的客家优秀文化。
题:欧洲一些国家为何出现“客家村”?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院长陈弦章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详解客家人何以从中原走向世界,欧洲一些国家为何有“客家村”,南美洲苏里南为何视客家话为法定语言等客家谜题。
麓湖山下南口镇侨乡村,风格各异的客家民居如珍珠般点缀着村庄。它们大多数以“庐”命名,让人联想到陶渊明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带民居中,最有名的是坐落在村子西头三星山下拦腰河三星河畔的南华又庐。南华又庐俗称为“十厅九井”,有“屋中屋”之称。
位于松口镇铜琶村的爱春楼建于清末,是松口同盟会会员谢逸桥之伯父、华侨富商谢梦池所建。松口港务厅,原是办理上船手续的地方。上世纪旅居海外客侨的生活照片。保存完好的梅县侨批。位于松口镇松江大酒店前的火船码头,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客家人下南洋的登船地。侨捐工程项目松口中学。
作为“华侨之乡”,梅州是500多万海外侨胞魂牵梦萦的故土;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这里的每道山梁都浸润着红色的革命记忆。在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与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千年客乡梅州正焕发新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颜观潮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敏婷、胡戈):位于广东省梅州市的松口古镇与侨胞息息相关,这里依靠梅江水运,成为了往昔岁月的商贸重镇,是明末以后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清明时节,许多华侨到这里循着祖辈的足迹寻根问祖。
羊城晚报《客家文脉》12月20日版面图 糕点,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存在,深受人们喜爱,同时因其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往往与故土乡情密不可分。黄金玉香糕,作为梅州地区传承百年的传统糕点,承载了客家人“下南洋”的独特记忆与中秋佳节盼团圆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