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刘备拿下汉中,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随即率军北伐,攻打樊城。在战役前期,关羽大获全胜,曹仁不敌关羽,闭门坚守,曹操派于禁督七军三万多人救援樊城,大将庞德出战,一箭射中关羽前额,但是,并未改变当时的战局。
但实际上,第一次北伐的发起人却是孙权,而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孙权也亲自主导了六次北伐。但是,曹操势力虽然退出了江左地区,但却控制了战略要地淮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以下的战略目的,守成之君孙权发起了北伐之战。
公元215年,刘备正跟曹操在汉中对峙,孙权趁机带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这是魏国在江北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合肥失守,曹操的战略布局将被打乱,肯定能让魏国元气大伤。但是吴国不仅擅长偷袭和失信,他们还擅长关键时刻掉链子。孙权带着比合肥守军多十几倍的人马攻城,结果自己却打得抱头鼠窜。
多数时候人们总认为合肥是东吴扩张的唯一路线,古今各大专家也有分析过合肥对于东吴的重要性,如《读史方舆纪要》中就有记载:“淮南亦未可轻也。人亦有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规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
这是小时候经典街机游戏《三国战记》的《大意失荆州》这一关卡,开篇的介绍。可怎么转眼之间,曹操一教唆,昔日的盟友就背后暗桶一刀,不但断送关羽的北伐大业,更让刘皇叔兴复汉室理想,从此化为泡影,孙权为何要背叛同盟呢?
这三场战役几乎贯穿了建安初年到末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被认为是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三场战役,所以被称呼为三国“三大战役”。在这三场战役当中,孙权都间接或直接地参与了,虽然没有亲临战场的经历,但最终都获得了胜利。“官渡之战”:孙权改变策略倒向曹操。“官渡之战”可以说是曹操和袁绍两个北方最强大军阀的决战,虽然它并没有导致袁氏势力的彻底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