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有工可打,回家有粮可吃,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保障。为了一家老小的吃穿问题,大多数农民都不怕苦不怕累。但是,随着工业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外出打工的吸引力,已经远远超过在家种地。于是,进而引发的土地撂荒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其实,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力,而劳动力又离不开粮食。
“重农抑商”现在基本上是个贬义词。尤其是“抑商”,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尤其刺眼。直接来说,农业就是种植养殖等行业,俗称“土里刨食”。农民在土地上投入劳动,洒下汗水,收获人们所需的食品。这是什么过程呢?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的特点是,最核心的过程发生在人和“物”之间,农业,就是人和土地之间。人与人之间,虽然也有协作,但人与人的关系在生产活动中是次要的。因为主要是面对“物”,面对土地和大自然,所以弄虚作假、设局摆阵没有任何意义。
古代为什么会重农抑商,打压商人,商人不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吗?现在你主动调粮去关内,一路上险阻重重,到处都是从关外逃荒出来的人,所以你需要雇佣很多护卫保卫粮食,把粮食送进关内,成本这么高,结果发现这些荒民根本买不起,但是你灵机一动,他们不是有土地吗?
先秦很多重要的哲学著作都会流露出重农抑商的特点。虽然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法家(所谓《韩非子》)但是,这一观点在《吕氏春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和系统。其中一篇就叫做《上农》,百八十个字,对比了农民和商人的两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