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人可为,创新要锲而不舍、不畏艰难。今年3月,全国劳模包起帆领衔制定的一项集装箱国际标准在日内瓦正式发布,将中国发明上升为国际标准,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创新成果。新征程上,上海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黄浦江,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其两岸的沧桑巨变,得以窥见上海乃至中国城市发展的壮阔画卷。“劳模讲规划”第四讲,邀请到“抓斗大王”包起帆,他从14岁起便与黄浦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其非凡的职业生涯,见证了黄浦江两岸在工业文明的烙印中蜕变,绽放出现代都市的璀璨光芒。
作者:孙亦真摄影:季俊辉从码头工人到骨干专家,他是勇于创新的“抓斗大王”。“全国劳动模范”包起帆的人生靠什么“逆袭”?他持续创新的澎湃动力又来自哪里?木材抓斗、生铁抓斗、废钢抓斗......一项项发明和技术创新从包起帆的岗位上诞生,“抓斗大王包起帆”的名头享誉国内外。
4月26日,闵行区举办“劳模工匠助企行”——上海大零号湾工匠学院挂牌仪式暨全国劳模第一课。揭牌现场,上海大零号湾工匠学院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包起帆为名誉院长,聘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首位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与创新奖的高技能人才王曙群为院长。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裴龙翔在上海市虹口区第二中心小学五(2)中队,通过“画劳模、讲劳模、学劳模”,激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化大故事为小道理,大精神为小实践;在上海市钟山初级中学,“挖掘与整理劳模口述历史”活动已成为创新发展劳动教育形式,感受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汲取成
“百名劳模进校园”自2021年在上海开展以来,共计在一百多所校园开展各类型活动29370次,其中大型活动1650场,劳模工匠参与35464人次,师生及社会人士参与325万多人次,得到学校、学生、家长、企业及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中新网上海4月24日电(记者 范宇斌)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沪上侨界人士24日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包起帆一起走进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包起帆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创新故事娓娓道来。
最近,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师生踏上去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的研学之旅。学校邀请“抓斗大王”、全国劳模包起帆担任科学教育副校长,全国劳模蒋莎与学校青年优秀班主任代表纪春飞结对。劳模与师生结对,是言传身教的最好实践,师生感悟劳模精神,传承创新使命。
日前,在上海市总工会劳模先进研修班上,一百多名来自上海市各行各业的劳模先进走进中国干细胞集团总部。通过为期四天的线下授课、走进科创一线参观考察等交流学习活动,劳模们获取了最新行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洞察科技变革与产业转型趋势,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裴龙翔创新大赛里苦于没有方向,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4)班蒲新格同学,在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的研学之旅中找到了灵感。以劳模精神为驱动力,她最终完成了以人工智能帮助脑卒中患者的项目并在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比赛中获得了全球生物银奖。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家聊创新》系列纪录短片推出,以专家视角讲述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生动实践。
图说:2024年“科普校园行”嘉年华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科技魅力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新民晚报讯(记者 陆梓华)以“‘碳’索绿世界”为主题的2024年“科普校园行”嘉年华活动昨天在桃浦智创城举行。百余名师生齐聚长三角绿色科技示范楼,共赴一场触摸科技、体验科学的科普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