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所在的长三角地区素以温婉秀丽、地灵人杰、经济发达著称。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的那一汪碧波——太湖,对这一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越人民也一直以此湖为豪,吴方言最大的片区、狭义的吴语,就称为太湖片。
■ 陆春祥陆春祥,笔名陆布衣,一级作家。已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袖中锦》《九万里风》《天地放翁——陆游传》《云中锦》等三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等奖项。
《具区林屋图》,王蒙作 纸本设色,纵68.7厘米,横42.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代文人登上画坛后,绘画逐渐成为个人“寄兴游心”的笔墨游戏,水墨自然成了第一选择,但画面上仍时有色彩出现。此时,色彩已不是青绿重彩,更多的是淡彩,即“浅绛”。
长三角地理格局与南京六朝古都变迁演讲人:姚亦锋 演讲地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明德讲堂 演讲时间:2024年11月姚亦锋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人文地理、自然环境演变、历史遗产保护等。
“渚”字怎么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渚”读:zhǔ。“渚”字的含义水部,左右结构。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洲渚】水中的陆地或小岛。【渚泽】洲中积水的洼地。“渚”字在古籍中多有使用,如《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描绘了江中小洲的景象。
宋代持续两百年的吴中水利研究课题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出传统社会学术新议题是如何从社会现实的潜在需要,并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在知识分子的主动参与承担之下成为一门显学的。毫无疑问,研究课题在解决宋代吴中水患问题、维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农业生产及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有水,才有江南。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筑坝修堤,首次用山河互联的模式,在湿地上堆出“中华第一城”。这是杭州“治水营城”的辉煌开端。在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之际,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余杭区委宣传部,推出重点策划——《遇见余杭·治水营城五千年》系列报道。
太湖东岸觅遗踪冯衍华一一曲“太湖美”,传唱大江南北。歌中美景令人心驰神往。小李说,今日游览太湖东山启园,景区在苏州市吴中区。顷刻间,同游者一个个按捺不住心中喜悦,早早便收拾随身物品,上车去了。出宾舍,沿穹灵路南行,约略半小时,那万顷碧波的太湖风光便映入眼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