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内地这帮金庸的读者,应该大部分都是先看到黄日华和翁美玲《射雕英雄传》的连续剧,才慢慢去了解金庸的,而且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买到过金庸的正版武侠小说,整个八九十年代,大家的消费能力多数还是在当时流行的租书店,租书来看,而那些书普遍是盗版。
金庸和古龙到底谁强,无数人争议不断。但若是从两人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的数量来看,明显还是金庸更强一些。金庸的文学作品还是从梁羽生写出了《龙虎斗京华》后才逐渐被激发,只是梁羽生的文气太重,导致其作品没办法持续红火。而金庸作品又更加老少皆宜。最终将梁羽生超越。
古龙在1968年创出《多情剑客无情剑》,一扫传统武侠的古旧之气,随之开创了武侠的全新局面。而正是因为古龙写出了《多情剑客无情剑》,才让金庸萌发了自己英雄迟暮的浩叹,从而也让金庸知道了,自己的武侠终结者已经诞生,那就是古龙。
“这老者已年近六十,须眉皆白,可是神光内蕴,精神充沛,骑在马上一点不见龙钟老态。”武当掌门陆菲青,绰号“绵里针”,这是金庸武侠世界出场的第一位大侠。当时报纸付印在即,版面将“开天窗”,查良镛正愁不知道如何起笔,一位报社老工友上门催促,查良镛一见,灵感迸发,遂有陆菲青。
江 扬(美国)曾经采访过金庸先生,那是1998年初夏,我在香港文汇报任首席记者,接到随同金庸先生去杭州的采访任务。金庸先生是我久仰的大侠,在他创造的江湖世界里气象万千。“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还有一部《越女剑》。15部武侠小说充满刀光剑影,部部扣人心弦。
读戏剧小说,除追其情节、赏其人物,也可观其世界。这三重视角可说是由实至虚,却也是由表及里。荷马、莎翁皆称诗人,其诗性既不在情节,也不全在人物,而是如海德格尔所说,诗性总关乎作品所去蔽的“真理”与拢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