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李淑华进入航天领域工作。不久后,三线建设的消息传来,领导征求李淑华的意见,告诉她“三线”急需技术人才。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祖国需要,我去!”1971年,李淑华抱着不到2岁的孩子从北京出发,坐了近12天的车,终于到了达州“三线”某厂。
今日,“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及“四川省情网”特发布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宣传联络部副部长秦邦佑撰写的《丰碑矗立 英魂长存——写在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落成亮灯仪式之际》一文,以表达我们对毛泽东主席的深切缅怀之情。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作为20世纪中期的大学生,邹家泉明白我国当时的建设道路探索之艰辛、发展之曲折。他时刻关注国际形势、国内时事,毕业后,国家哪里有需要,他就主动去哪里。听到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时,邹家泉意识到,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能在不久的将来派上大用场。
编者按:追寻历史的足迹,汲取奋进的力量。达州曾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四川航天曾经奋斗的热土。时值三线建设60周年之际,中共达州市委宣传部、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工作部联合组织策划,达州日报社开展了“重走三线路,再续航天情”主题采访活动。
20世纪6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民工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扎根西南腹地——遵义。他们把美好韶华奉献给三线建设,用艰辛、血汗和生命书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我叫胡清国,清是清澈的清,国是祖国的国”,采访开始前,时任达州三线建设时期某研究院党委书记的胡清国这样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名字。怀揣清澈赤诚之心,无私奉献报效祖国,一直是胡清国的人生理想与信仰。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突变,新中国面临外部巨大威胁。
杨汉民是他们家族第一个考上高中的人,也是一心想走出大山、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但却一辈子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他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因此,他选择了去建设“三线”。参军报国寻出路1946年,杨汉民出生于渠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中新网辽宁新闻2月17日电(记者赵桂华)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三线建设是一段波澜壮阔、意义深远的记忆。蛇年春节后,一则“沈阳奶奶扎根兰州60年”的“三线建设”故事看哭无数网友,那个火热的年代里,沈阳铁西大批热血儿女奔赴三线谱写的奋斗之歌再次震撼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