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体基因组决定人的健康基础,人体微生物组决定人的健康状态。人的基因组差异在0.1%~1.0%之间,而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之间的差异则达到10%~40%,这种差异是造成大多数人健康状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人类与大自然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便是与微生物之间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往往有限,尤其在肉眼不可见、却又处处弥漫的微生物面前,往往无计可施。而我们与微生物之间最好的处理方式,便是与它们和谐共生,譬如一起酿酒。人类,总以“地球霸主”自居,但事实上,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完全占据。
中新网北京5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微生物学研究论文指出,雄性(父系)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的紊乱可能会影响其后代的健康。这项研究表明,扰乱父系的肠道微生物组可能会影响胎盘功能。
文 | 孙杰 陆林睡眠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过程,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基石。今年3月21日是第24个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健康睡眠,人人共享”。主旨是引起全民对健康睡眠重要性的高度关注,使其获得正确的健康睡眠科学知识,实现“健康中国”之睡眠健康。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
癌症微生物生态系统(艺术图)。图片来源:《新科学家》网站沙门氏菌通常会引起食物中毒,但2019年,71岁的加拿大人爱瑞特·巴尔布尔自愿喝下一瓶含有10亿个活性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液体,作为对抗胰腺癌的最后手段。当时,胰腺癌已经扩散到她体内其他器官,她只能活几个月。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病因,衰老和代谢异常是此类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人体肠道菌群与衰老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即使年龄相仿,人们肠道菌群的衰老速率也会有所差异,与个体健康水平显著相关,这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成为调节健康老龄化的关键。
【编者按】微生物的数量如此巨大,我们却时常忽略它们。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马克·安德烈·瑟罗斯在书中讨论了微生物共生,向我们展现了微生物如何在动植物体内生活,帮助它们完成各种时常关乎性命的任务,以及微生物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
黄 和面包、酸奶、豆腐、泡菜,这些人们经常享用的食物都与微生物关系密切。顾名思义,微生物是我们瞪大眼睛也难以发现的微小生物。常见的微生物杆菌宽0.5微米,即使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行,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当然,万千微生物中也有特殊者,并没有那么微小,比如蘑菇、灵芝。
原标题:微生物耐药性: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深瞳工作室出品采写: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策划:赵英淑 滕继濮“我家孩子从没使用过阿奇霉素,咋也耐药了?”今年8月初,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长李华向医生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在儿科门诊,患儿家长频繁向医生提出这个问题。
加州理工学院一项发表在近期《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光合微生物可以在火星冰层下的一小块宜居区茁壮成长。虽然现有证据还不能确认火星上存在生命,但这项研究为未来的机器人或载人火星任务提供了一个寻找生命的目标。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一些原本远离人类的微生物被带入人类生活圈,增加了传染病暴发的风险。视觉中国供图微生物,这一微小而神秘的生命群体,以其惊人的数量和种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