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虎门禁烟的英雄林则徐到新疆赴任时对家人表达心境的一首诗中一句。全文是: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问题“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最后一个字为什么不是“矣”?果壳网友:中文专业达人清洁工 这句话是用典。据《左传·昭公四年传》记载,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在郑国推行了一种叫“丘赋”的军事赋税,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和辱骂。有人把这些声音转达给了子产。子产坚定地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清道光时期坚决主张禁鸦片的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被罚流放到新疆,他是近代中国的民族英雄,在面对政治上的打击之时,前往新疆流放地的途中,作诗一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下而是其中一首,诗中有为人熟知的二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1841年,林则徐被以“办理不善”的莫须有罪名革职降级,充军伊犁。虽然他蒙受不平,但报国之志并未稍减,从而留下了一代名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诗句大意: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危及到个人生死也心甘情愿,岂能因为个人会受到祸害而就此躲开呢。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是清朝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林公塑像旁矗立有巨大而醒目的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令我十分震撼,肃然起敬。这十四个字代表了千百年来深藏在历代中华儿女骨子里的红色基因,也恰好是当代抗疫英雄们不惧生死、不求名利、默默奉献、拼死战斗在第一线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