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垒研究组与南开大学陈佺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题为Mitochondrial outer membrane protein FUNDC2 promotes ferroptosis and contributes to doxorubicin -induced cardiomyopathy的研究成果,阐明了线粒体外膜蛋白FUNDC2通过调控SLC25A11蛋白稳定性促进铁死亡,从而参与阿霉素诱导的心肌病的分子机制。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拥有独立的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关键区域的突变超过阈值可导致严重疾病,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以及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等。
9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杨财广团队等在Cell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Aberrant human ClpP activation disturbs mitochondrial proteome homeostasis to suppress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的研究论文。
记者5月30日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悉,该校朱家鹏教授与美国耶鲁大学张凯教授联合团队当天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研究成果。团队突破“蛋白质纯化”这一传统概念,直接对线粒体成像,获得了迄今为止最清晰、最接近真实生理状态的线粒体原位膜蛋白高分辨率三维解析结构。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发现线粒体可使用细胞质标准密码翻译第14个功能蛋白,打破了传统观点认为的线粒体基因只翻译13个蛋白的定律。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代谢》。
近日,《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周小龙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畅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al defect extends lifespan in
7月6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应答交叉科学中心的朱玉山教授团队在THE EMBO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NRF1-mediate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tagonizes innate antiviral immunity”的研究论文。
近日,中国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田见晖教授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正式发表了题为《胚胎线粒体基因组在围植期经历从头DNA甲基化,以保护线粒体DNA对抗氧化损伤》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了早期胚胎通过线粒体DNA从头甲基化保护线粒体基因组稳定性的全新机制。
1月1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胡俊杰团队与南开大学陈佺团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团队合作,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Small molecule agonist of mitochondrial fusion repairs mit
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研究员刘星,联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udy Lieberman、同济大学教授张鹏团队,在《免疫》(Immunity)上,发表了题为Gasdermin D permea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inner an
12月2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了题为Nuclear Loca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 TCA Cycle Enzymes Modulates Pluripotency via Histone Acetyl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5月12日,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伊成器课题组于 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Mitochondrial base editor induces substantial nuclear off-target mutations 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