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情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2年9月,山东省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工作在东营市开展,到2025年完成后,将新增和改造耕地15.07万亩,预计年增产粮食7300万斤。
新京报讯(记者刘欢)在近期举办的2024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上,新京报记者获悉,山东东营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其中,盐碱地上的黄河口大米成当地特色产业。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记者从河北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河北省主要从种业创新、盐碱地改造、科技支撑、分区分类利用、壮大特色加工产业等五个方面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2023年,通过高清卫片解译筛查、田间调查核验,确定全省有570.
【来源:青海日报】本报讯 (记者 杨红霞) 11月1日,记者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自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饲草产业平台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开展青海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模式的探索以来,经过3—5年的种草改良,使盐碱地耕层土壤盐分下降50%,有机质含量提高20%左右,盐碱地被改造为适合
来源:【新黄河】新黄河记者:杜林 6月28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情况。据了解,东营在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实践中,立足滨海盐碱地特点,积极研究改土、改种、改水的新技术、新模式,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做法。突出“地种相适”。
山东创新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改造利用潜力很大,是增产增收的“后备粮仓”。近年来,山东省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治理,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之路。 详情请点击>>>【深读】体量大业态新!
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战略意义。5月3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山东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情况。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郭玲)在改良的盐碱地里种棉花、打瓜、花生、肉苁蓉,用盐碱水还原海水养乌头鱼、金鲳鱼……2024年,且末县被列为国家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落实中央补助投资支持且末县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日前,行走在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一望无垠的绿色麦田里,一株株颀秀的麦苗拔节向上,焕发盎然生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会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5月9日,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在黄骅市举行。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省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滕双兴介绍,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改造利用潜力很大,是增产增收的“后备粮仓”。
来源:【人民政协网】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改善水土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盐碱地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国内现有的15亿亩盐碱地当中,约5亿亩有开发利用潜力,约占三分之一。同时盐碱地耕种困难,影响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