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CRO板块继续调整,美国生物医药法案的消息还在发酵,但这个法案更多的是拜登为了中期选举的政治考量,投资人不要对这个法案太认真,因为这个法案没有具体的补助金额,也并非美国政府强制要求,亏本的事情,医药资本家是不会去干的。
今年以来,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事件持续在演变,给中国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带来一定的扰动。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受益于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增加及医药外包渗透率持续提升,中国CXO企业在全球CXO产业竞争中已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当前正值年报密集披露期,截至4月6日早间,A股生物医药板块9家医疗研发外包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业绩。报告期内,9家医疗研发外包上市公司中,7家实现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长,博腾股份、凯莱英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更是超200%。
行业情况:政策利好 CMC/CMO,核心技术构成行业壁垒。自 2015 年开始,国内药政法规改革极大激发了研发机构和企业对创新药的研发热情,使我国进入了创新药研发的黄金时期,同时促进了医药行业产业链的重新划分,CMC 和 CMO 业务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
(作者刘劲为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医药行业有其独特性,但其创新的逻辑与其他高科技行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深入研究该行业,对其他高科技创新领域也有借鉴意义。市场与政府的辩证关系众所周知,发展科技创新,一方面需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一方面需要提高创新的效率。
正如电子行业诞生了富士康等全球知名的代工巨头,医药行业也有这样一群“卖铲人”——他们被统称为“CXO”,即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这是生物医药研发社会化、专业化分工下诞生的重要产物。大致分为CRO、CMO/CDMO和CSO,分别服务于医药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三大环节。
央广网北京4月7日消息(记者张子雨 王吉星)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视听大会》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行业顺势而起,其中,医药外包行业的to B类型上市公司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扮演着“卖水人”的角色,即并不直接参与业务,只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