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一双脚跷、一身戏服行头,浓妆艳抹,造型各异,鼓镲一响,高跷演员便开始摇曳生姿。大悟四姑周氏高跷肇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传承600多年的历史,家族传承,徽旗上绘周氏图腾,其技艺仅周家人完全掌握,外姓人学不会。
中新社青海湟中2月21日电 题:中国高跷之乡的“Z世代”:愿自己成为故事的主角作者 李隽2月21日0时,气温低至零下16摄氏度。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的火神庙里,几十个年轻的身影陆续出现。“练了七八年,摔了无数跤,今天终于可以参加高跷表演。祈福仪式后,我就是‘七仙女’了。
图为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高跷表演。 马铭言 摄2月21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二,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进行社火巡演,伴随锣鼓鞭炮声,舞龙、舞狮、“大身子”、老秧歌、高跷等节目精彩上演,“杨六郎”“七仙女”“孙悟空”等70名高跷演员和500多名社火演员在降雪天气中为民众祝福祈愿。
大泊子高跷的现状与传承研究清朝诗人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写道:“村公村母扮村村,屐齿双移四柱均。高脚相看身有半,要知原不是长人”。就像舞狮、跑旱船、秧歌、锣鼓等民俗,高跷是我国常见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之一。
文|曹济南虞唐高跷历史悠久,发轫于元朝末年,起源于虞唐古村落一带。它记载了发生在湘中及湖湘的一段心酸历史。元朝末年,陈友谅和朱元璋争夺天下, 陈友谅的将士多为三湘子弟,而且军粮供给主要依赖湘乡资助。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侥幸击败陈友谅,但亦损兵折将、大伤元气。
图为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青年男子进行高跷表演排练。 马铭言 摄2月1日,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由当地民众组成的社火队进行年前最后一次排练。伴着锣鼓队铿锵顿挫的节奏,年轻小伙们挥舞双手,脚踩2米至3.6米的高跷围圈行走,处处热闹,“年味儿”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