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以后,在内地的从影人员离开了重庆,大批明星纷纷回沪。重庆归来的艺术创作人才,如白杨、舒绣文、陶金等明星,大批聚拢在以阳翰笙、史东山、蔡楚生“昆仑三老”为艺术核心的联华影艺社里,这些人包括一批从官方机构转移过来的人才如沈浮、陈鲤庭、孙瑜、赵丹、黄宗英等;
1947年昆仑电影公司拍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今天来讲,可以说,也是一部经典力作,它用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男主角张忠良在抗战胜利后的蜕变,来反映国统区的政治腐败与黑暗,非常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年离乱》(1947)民国版海报《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上下两集,它是一部以人为中心的电影,它的历史感现实感,纵贯八年,横跨千里,多面向的叙述,疏密交错而不紊乱,一气呵成。这样的电影,过了很长时间再看,还是具有相当的魅力。
今天下午,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郑君里电影公益(专项)基金签约揭牌暨方言修复版《一江春水向东流》开工仪式在上海电影译制厂举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上影集团副总裁徐春萍,著名艺术家乔榛等出席,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刘风主持仪式。
继2018年《大李小李和老李》和2024年《乌鸦与麻雀》之后,又一部诞生在上海的经典影片将迎来方言修复版。这两天,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配音演员刘风正与主创团队整理台词本,为方言修复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正式录制做准备。
向经典致敬,向大师致敬。3月7日,随着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郑君里电影公益(专项)基金签约,方言修复版《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上海电影译制厂开工。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红线女和芳艳芬,两人的祖籍都为江门,她们同时出道。上世纪30年代,红线女和芳艳芬在寿胜年粤剧团一起从艺、一起登台演出。活泼可爱、为舞台而生的两人被誉为该团一对美丽“小宫灯”。多年过去了,她们分别创作的红腔和芳腔都成了粤剧唱腔流派当中影响深远的主要流派。
在20世纪初,西关成为了商贾聚集的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发展,作为西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粤剧,就是在西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发展而来,成为了近代粤剧行业的大本营,在粤剧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