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至,万物生。近日,惠安县走马埭耕地里应时奏响春耕备耕“进行曲”。6日,记者来到位于惠安县走马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坤德农场。该农场集农业生产、科研、培训、社会化服务功能于一体,是泉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到访时,工人们正用谷耙将浸种完毕的“海水稻”种子在地上推平、晾干。
东南网3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钊滢 通讯员 肖晓玲 游雯星)惊蛰至,万物生。近日,惠安县走马埭耕地里应时奏响春耕备耕“进行曲”。6日,记者来到位于惠安县走马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坤德农场。
眼下正值春耕好时节,惠安县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户犁地播种施肥、移栽管护的忙碌身影,辋川镇许厝村也正忙于新一季的“海水稻”种植。日前,记者来到辋川镇许厝村看到,稻田边,鸟儿自在飞翔,老牛悠闲吃草;稻田里,农机来回穿梭,转眼间,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整齐地立在稻田中,好一幅迷人的春耕图。
“海水稻”是种在海里的水稻?提起海水稻,很多不了解的人脑海里或许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其实不然,海水稻是由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学术上叫做“抗盐水稻”或“耐盐水稻”“耐盐碱水稻”,是一种能在海边滩涂地和盐碱地生长的农作物品种。
众所周知,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但毗邻海边的惠安县辋川镇许埭头村,却有一大片盐碱地种上了“海水稻”,且收成不错,平均亩产湿重比普通品种多一到两倍。目前,“海水稻”已经播下第二季秧苗。据悉,这是泉州市首次引种“海水稻”。这么神奇的事,是怎么做到的?
红网时刻新闻6月25日讯6月25日,记者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长沙种业研究中心获悉,耐盐杂交稻新品种“菁两优326”已进入国家生产试验,能在全生育期3‰盐度下,实现亩产超400公斤,可满足东南、华南滨海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品种需求。
目前,“海水稻”已经播下第二季秧苗。 □记者 廖培煌 林劲峰 文/图众所周知,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但毗邻海边的惠安县辋川镇许埭头村,却有一大片盐碱地种上了“海水稻”,且收成不错,平均亩产湿重比普通品种多一到两倍。目前,“海水稻”已经播下第二季秧苗。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振兴乡村、振兴农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而在这其中种子产业堪称是一项关键的产业。正因为如此,2021年,种子问题更是直接被放在了中国经济工作的任务单里。那么,今年我国的种业发展有哪些新的亮点值得关注?
连日来,在位于惠安县辋川镇许埭村埭岸头的300多亩“海水稻”迎来丰收,农户驾驶收割机抢收水稻。今年,惠安县首次引种“海水稻”(耐盐碱稻),包括袁两优1号、南桂占、广红3号3个品种,经测量该“海水稻”平均亩产湿重均达900多斤,耐盐碱种植成效显著。
2017年9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6‰盐度灌溉条件下,筛选出4份表现较好的耐盐碱水稻材料并进行一个小面积的测产,其中表现最好的一个水稻材料亩产达到了620.95公斤,这标志着“海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海水稻的“中国故事”1月15日上午,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宣布,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消息一出,引发全国上下的关注。经过多年研究,“海水稻”开花结实,未来有望走上千家万户的饭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这些年,我们创造的奇迹②】我国海水稻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袁隆平院士夙愿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光明日报青岛1月11日电(记者崔兴毅、刘艳杰)曾经寸草不生的海滨滩涂,或是直泛盐花的盐碱地上,竟然能长出香喷喷的稻米。这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你们了解海水稻吗,吃过海水稻食品吗?其实,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与普通水稻相比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如果在盐碱地上种植海水稻,将极大缓解粮食安全方面的压力。”听了教师的介绍,学生对海水稻非常好奇。为此,山东省威海市普陀路小学生态种养殖社团开启了一段有趣的海水稻种植之旅。
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里,一幅“科技范”十足的春耕新画卷正在惠安县辋川镇坤德农场2000多亩的田畴沃野间展开:拖拉机、微耕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大显身手,海水稻、闽甜花、泉红花等新品种蓄势待发,“旱作+海作+轮作”的稻类种植模式成效显著。
中国网讯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20年来,“千万工程”造美于乡村、造福于乡民、造梦于乡土,率先揭开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