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乡村戏台上,凡唱戏的人都得先从跑龙套演起,就是没有戏词,站堂杂役,随将小兵的配套角色,第一次稍微大点角色就是给诸葛亮祭灯演二童子,穿小道袍,站诸葛亮两边,这个戏全本叫《火烧葫芦峪》,看似演得小角色,可担当大任务,就是躲在幕后盯戏本,提戏词,就对人物角色的历史早有理解,这本戏写诸葛亮晚年伐魏的最后一战,病倒五丈原的情结,主要写诸葛亮与魏军统帅司马懿作战,以及诸葛亮内部的矛盾与斗争,投诚亲信姜维与渭北将军魏延之间发生的事件,体现诸葛亮的出军途中的后事安排,后来我也演过姜维,字伯约。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以其英雄辈出、智谋横溢而著称。而在这一时代的尾声,蜀汉大将姜维所策划的最后一计,更是以其惊人的胆识、深邃的智谋和悲壮的结局,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那么,姜维的最后一计,到底有多么可怕呢?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率大军南下,蜀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本文摘自:《名将之死》,作者:张锐强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小时候读《三国演义》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不过姜维投奔蜀国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
《三国演义》中描写姜维出场时,一句“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令人为之深深震撼,要怎样不屈不挠,不死不休的执着,才能让生为魏国人的他在蜀汉最后的时刻,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蜀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