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振亚(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年是穆旦诞辰105周年。在新诗的版图上,他曾经是寂寞的,而后又热度超常。他诗歌的命运转折,也暗合了文学史的运动规律。历史是公平的,它对优秀诗人可能遮蔽一时,却不会永久埋没。穆旦诗歌个性化品位高,而且对当下诗坛充满着启迪。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17日讯(记者 廖慧文)近日,易彬著《幻想底尽头:穆旦传》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易彬,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曾任教于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为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出处:《诗的消息,诗人的故事》,作者:张新颖,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年9月西南联大的那群年轻的学生诗人——马逢华、王佐良、叶华、沈季平、杜运燮、何达、杨周翰、陈时、周定一、罗寄一、郑敏、林蒲、赵瑞蕻、俞铭传、袁可嘉、秦泥、缪弘、穆旦等——当中,最杰出的就要数穆旦了。
《穆旦传:新生的野力》,作者:邹汉明,版本:译林出版社 2025年2月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五日晚上六点,穆旦中学同学吕泳家宴,给刚刚从印度蓝姆伽归来的穆旦洗尘接风。吕泳、张允宜夫妇同时叫上了穆旦的老师吴宓和同学李赋宁作陪。
本期“南都书单”重点向大家推荐易彬的新著《幻想底尽头:穆旦传》。易彬以严谨态度深耕穆旦研究二十余年,依托大量原始文献,数百份书信、手稿与档案,还原了诗人的真实面貌。从西南联大烽火中的诗兴勃发,到晚年翻译工作的坚定执著,一个了不起的知识分子跃然纸上。
《穆旦传:新生的野力》 邹汉明 著 译林出版社穆旦,一个躲在众多诗句中的名字,一个藏在汉语或者汉字中的名字。具体一点说吧,它其实就躲藏在百家姓的这个“查”字里。这个姓氏在中国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在海宁已经延续了六百六十余年,在天津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金庸并不姓金,原名查良镛,这对许多金庸迷来说都是常识,但鲜有人对查氏家族有深入了解。事实上,这个位于浙江海宁的查氏家族,是一个明清以来便一直存在的名门望族,除金庸以外,海宁查氏还涌现出大量的学者、文人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可谓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名门大族。
【文人雅事】衣如其人,性情不同,衣着往往迥异,文人也不例外。鲁迅认为:“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所以,鲁迅不讲究穿着,甚至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在孙伏园的记忆里,“他平常只穿旧布衣,像一个普通大学生。西服的裤子总是单的,就是在北平的大冷天,鲁迅先生也永远穿着这样的单裤。
曾经跟金庸有过一番论战的王朔说过:“像我这样的年龄,每年都会有亲友去世,每个人去世对我都是一个打击,二十多岁时我所有朋友都在结婚生孩子,三四十岁时都在离婚,现在每年都要死几个,再往后只会越死越多,一代人终要前后脚死。”
作家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说他少年时候,最早的文学师承来自查良铮,那位翻译家对现代汉语的把握和感觉,至今无人可比。他还觉得,良铮先生曾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因为杰出的文学素质和自尊不能写作,只能当翻译家,却也留下了黄钟大吕似的文字。一个人能对自己的母语做这样的贡献,也算不虚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