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亲眼看着主播开果称重,收货后却发现重量比其承诺的少了很多。这是北京通州居民焦女士近日在同城某水果店直播间购买榴莲的经历。“主播承诺出果率50%,我便下单了一个4.4斤重的榴莲。只见主播去壳后称重,果肉有2.2斤。
“这个人好像被选上(谐音,即悬赏)了”,在得知自己被“悬赏”后,博主@superB太选择了报警。然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遭遇威胁。从曝光一颗榴莲消费陷阱开始,superB太被贴上了“打假”博主的标签,尽管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打假。
据大河报报道,5月16日,有博主反映在江苏连云港海鲜市场揭露“鬼秤”被商贩围堵抢夺手机一事引发广泛关注。17日上午最新消息,涉事商贩已被市场主办方清理出场。连日来,#市监局回应连云港海鲜市场事件# #连云港鬼秤商贩已被清出市场#等多个话题相继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热议。
某爆鱼熟食店商家使用“阴阳秤”,一台备查、一台作弊。日前,松江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一起商家使用“阴阳秤”案件。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日前在某农贸集市开展日常检查,当巡查到某爆鱼熟食店附近时,该店铺内摆放的2台电子秤立刻吸引了执法人员的注意:一家店铺为什么同时摆放两台电子秤呢?
□ 胡立彪“下单时,鸡肉干详情页写着‘1斤大桶装,2桶顶6桶’,收到货称重不到8两”“在网上买樱桃,商家声称‘4J大果,净重3斤’,可收到货称重发现,连果带箱只有2斤多”“在一家网店买了标称80抽的抽纸,买来一数,实际只有60抽”……如今线上购物非常方便,已成许多人的日常,但也伴
市场交易产生的“缺斤少两”是怎么回事呢?斤和两作为计量单位,在商品交易中成为公平的砝码。而有的商家在付给消费者商品时采用欺瞒哄骗、弄虚作假、偷梁换柱、肆意作弊等不法手段,不能足量地付给消费者商品,多则差几斤,少则差几两,被人们称为“缺斤少两”。
生活中,经常听到市民遭遇问题电子秤的情况,从线下到线上,从生鲜到熟食,从路边摊到一些老旧菜市场,会看到不同套路、不同程度的缺斤少两现象。近期,东莞市场监管局开展对集贸市场、餐饮酒楼计量“短斤缺两”现象进行了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民生计量领域市场经营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网购半斤菊花,干燥剂却占了大半重量”“下单时,商品详情页宣称一斤大桶装,两桶顶六桶,然而收货后去掉塑料桶和干燥剂一称,鸡肉干重量竟不到400克”……伴随电商平台的蓬勃发展与直播带货的兴起,线上消费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之声】5斤的水果买回家变4.8斤,500克的砝码称出750克,买20升的汽油只加19.4升……近年来集贸市场内不法商家“缺斤短两”“计量作弊”等现象频发,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张宗耀(西南科技大学)标注120克的毛肚实称只有82克,标注200克的毛肚实称只有126克;标注200克的牛羊肉,有的店实称为172克,有的店只有142克……这是今年2月,在某短视频平台粉丝超1500万的博主“superB太”去上海多家火锅店体验时记录下的一幕。
亲眼看着网络主播开果称重,收货后商品分量却与描述不符;网购半斤菊花,里面干燥剂的重量占一大半;软面抄在商品页介绍有240页,实际卖的却是120张……实际上,网店商家在商品重量上“下功夫”的情况屡见不鲜,他们或毫无顾忌缺斤少两,或玩弄手法偷换概念,或将包装重量算在“净含量”里,此类
突然想起上周末,我去逛街的买了水果,买个3个苹果,四根香蕉,花了13元钱。 有人觉得这是不是有些便宜呀,是的,这里是新疆,物美价廉,货真价实。 然后我又想起前几天和陕西的朋友聊起他卖水果的事情,他说有一天他去超市,买了4颗苹果,花了25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