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大家都会吃一些传统美食,例如:蒿子粑粑、清明粿、艾粄、清明饺、艾粿、青团、清明粑粑等等,“清明粑粑”是清明节大家最喜欢的食物,在以前“清明粑粑”都是寒食节的食物,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融合,就成为了清明节的代表食物,是在清明节祭祀逝去的亲人使用的祭品,现在变成了“家乡的味道”。
春天是品尝山间中各种美味的时节,这时也是玉屏人们制作“清明粑”的黄金时期。这几天玉屏春雨绵绵,路旁的白蒿纷纷“冒出了头”,为了品尝到这一口独特的春天味道,一早家住玉屏朱家场镇甘龙村桐木龙组的杨光菊邀请同村的村民一起制作玉屏特色清明粑。清明粑。
中新社贵州铜仁4月4日电 题:清明粑里“春滋味”作者 周燕玲 刘汉滨 韩继丹清明时节,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人会制作一道节日限定美食——清明粑。其色泽青翠、软糯清香,做法与青团异曲同工,流行于中国南方一带。清明菜是清明粑里不可或缺的一味,学名鼠曲草,具有化痰止咳、祛风寒之功效。
写在前面: 在多民族聚居的中国西南角贵州,勤劳智慧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创造了鲜、香、酸、辣、野等风格独特的饮食文化。贵阳肠旺面、水城烙锅、凯里酸汤鱼……每一道都令人口舌生津,回味无穷。本系列,我们就来盘一盘那些“戒不掉的贵州味道”。
4月3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踏青游园直播活动在孔学堂阳明大讲堂前广场圆满落幕,贵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冰雪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汪青梅老师来到活动直播现场,一起体验清明传统习俗互动项目,沉浸式体验传统佳节文化习俗,在踏青赏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申玉洁、徐可)又是一年春草绿,春风十里正清明。在鹤峰县,做清明粑粑是一种传统习俗,不仅仅是品尝美好的“春滋味”,也有着祭祀祖先、怀念故人的纪念意义, 更承载着家人浓厚的亲情,寄托着春天里的美好愿景。春日喜人,大自然给予人们的馈赠往往显得高调而朴实。
4月2日,渝北区莲花第二幼儿园里飘来阵阵清明粑的香味,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明粑儿香又甜”亲子传统教育活动正在举行。活动旨在通过制作清明粑这一传统习俗,让孩子们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
“春天就要来点‘野’的。”清明节前后,“春日踏青挖野菜”这一话题连续几天登录社交平台热搜榜,不少网友表示,“兜里不揣着几个青团感觉白过了这个春天。”菜市场各色野蔬野菜是春季限定美食,春天吃野蔬是中国人“不时不食”的餐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