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三个超级大国连年征战,但总没有哪个国家有绝对的实力征服另外两个国家。这是一种极权统治,人与人之间不能有感情、不能创造艺术、甚至不能说新的词汇,所有的言行被“思想警察”监视,一旦出现不符合规章的言行会被思想警察带走进行严厉的惩罚。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不会起来反对,他们不起来反对,就不会觉悟。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地擦干净并写上新内容。
1949英国初版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乔治·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
《一九八四》是一本传播广泛,影响巨大的,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王小波则是这样说的:“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他们推己及人,觉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该把理想付诸实现,构造一个更加彻底的无趣世界。”
这本小说连同后记总共358页,在我的书架上已经被我不止一次拿下来阅读了,书中黑色幽默的写法,读起来确实让人忍俊不禁,但它实实在在又是一部严肃的小说。《一九八四》是一部抨击独裁与极权制度的讽喻作品,它继承了西方反乌托邦文学传统。
1月4日凌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刘绍铭去世,享年89岁。“香港目前的报道强调刘绍铭先生是《一九八四》的翻译者,但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纪念的文学成就。”1月4日中午,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接通了澎湃新闻记者的电话。
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前不久刚刚读完,读完谈谈感想。同样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与《美丽新世界》谁更好一点呢?仅以我个人的喜好来说,我更喜欢《一九八四》多一点。那么,就先说《一九八四》。
1949年的今天,奥威尔给我们带来了一部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小编发现,直到今天,很多名人书单里仍然反反复复出现《一九八四》这本书,虽然版本各不相同,但竟然连坐在小编隔壁的美少女也在看,可见《一九八四》真的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