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但是,孔子所看到的是,鲁国国君在刚开始举行祭礼时,还有一些庄重,等进行完献酒这个程序之后,君臣就都懈怠下来了,尽管仪式仍然在进行中,但从国君的动作和情绪以及大臣们的表情、姿态来看,内心已经没有了恭敬、虔诚、庄重。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应梦 郑庄公掘地见母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应梦 郑庄公掘地见母 话说平王东迁,车驾至于洛阳,见市井稠密,宫阙壮丽,与镐京无异,心中大喜。京都既定,四方诸侯,莫不进表称贺,贡献方物。惟有荆国不到,平王议欲征之。
作者:董立梅 张 强(分别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教授)1993年3月,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村汉墓出土了《神乌赋》。因《神乌赋》显示的思想与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等多有不同,一经出土,立即引起学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