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唐时期,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延续了1300年,是历朝历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手段。光绪三十年,也就是废除科举制的前一年,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政府因此开设了一场恩科,名为甲辰恩科,这场考试有273名贡士进入殿试。
明清时期,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如李鸿章、曾国藩等晚清名臣,都是进士出身,他们非常优秀,但科举考试的僵化,也制约了我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进步,让晚清开始落后于西方各国,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
在现代人的想象中,中国古代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科举考试就是死记硬背,比谁的记忆力好,字写得漂亮,看了下面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考题,你的看法可能会改变。1904年(光绪三十年,农历甲辰龙年),是慈禧70寿辰,清政府为此特开“恩科”。
清朝的各级科举考试共有四级,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中者为生员或秀才,第二级叫乡试,考中者为生员或秀才,考中者为举人,第三级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四级考试为殿试,取中者统称进士,我们常听到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殿试第一甲的前三名。
在广西藤县图书馆保存着一份完整清代试卷,这张试卷上的试题分为“阅读理解”、“命题作诗”、“申论”。从试卷可以看出过去的古代科举考试,是考诗词歌赋为主的,和现在高考最大的区别就是,现在都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