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一个有反省精神的中国人》这一文章中,邓晓芒先生说,他痛心的是刘小枫身上那种中国文人的劣根性。邓晓芒说:“文人气质在我的语汇里不是一个褒义词,中国人的劣根性在文人气质里表现得非常透彻,就是这种自作多情和自以为纯洁。”
本文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参考文献及注释参见本刊原文。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自21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始有超越人类、控制人类和伤害人类的危险趋势,长此以往,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将没有人类生存的空间,而只有“机器人”,从发展前景来看,它们必将取代人类、奴役人类,甚至消灭人类。
郭齐勇作者简介:郭齐勇,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教授,“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奖”(2017)、“儒学大家”(2020)等奖项、称号获得者。本文原载:《中华孔学》(季刊),2020年第2期。“人类命运”及其“共同体”是非常复杂的课题。人的类存在、类本质是什么?人自身怎么定位?
但是,他的内部课堂,却又是我至今无法忘怀的,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氛:小小教室里,十几位大龄学生,散坐四处,男女皆有,想都是硕士博士生吧,桌上摊着厚如《辞海》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个个神情肃然,目光凝定,听着邓晓芒在台上呆板地念稿,讲康德,讲黑格尔,讲先验理性。
邓晓芒认为,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长河中已经经历了多次的文化淘汰和更新,而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于多元性、异质性和分离性的理解,从而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是,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于个体和个体经验的关注和尊重,因为这种关注才能真正反映出多元性和异质性所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五千年风雨沧桑,当历史的厚度化为时间的刻度,山河壮阔,人间星河,铺就成一个民族的伟大诗篇。历史的温度,也是文明的温度,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的生存与发展,他们的创造与奋斗,都在每一部卷册、每一个书页上,鲜明地活着。